5月7日,中國國際電視臺對瓦格赫降旗儀式進行報道。 圖:CGTN
5月10日,隨著印巴宣布全面停火,因沖突而中斷的聯合降旗儀式于次日恢復。
據金羊網5月11日報道,印度與巴基斯坦在瓦格赫(Wagah,也有譯為“瓦加”“瓦卡”)口岸的每日聯合降旗儀式立即恢復往日熱鬧,現場觀眾歡呼不斷。
01
瓦格赫位于巴基斯坦城市拉合爾(Lahore)與印度城市阿姆利則(Amritsar)之間。瓦格赫還有一個名字是“ 阿塔里-瓦格赫(Attari-Wagah)”,那是因為阿塔里是印方最接近邊境口岸的一個村莊的名字,而瓦格赫這個村莊則位于巴方一側。在1999年克什米爾的和平橋開通之前,瓦格赫口岸是兩國兩千多公里邊界唯一的陸路通道。
在瓦格赫口岸,印度邊境安全部隊和巴基斯坦游騎兵共同進行的降旗儀式,已經成為世界聞名的“展演”,吸引無數游客前來觀看。這個儀式英文名為“Beating the Retreat”,意譯為中文則是歸營號。即傍晚士兵們演奏音樂,降下旗幟,標志著一天軍事活動的結束。
從1959年開始,除了戰爭沖突等特殊時期外,印巴雙方的士兵每日都會進行這場氣勢磅礴的表演,士兵們精心打扮、身著炫目軍裝,進行極其夸張的高抬腿踏步和瞪眼秀肌肉……
2008年8月31日,在連接印度阿姆利則與巴基斯坦城市拉合爾邊境口岸,兩國士兵參加降旗儀式。圖:新華社
一家中國媒體這樣報道降旗儀式:
每天日落前一小時,是邊境口岸最隆重的時刻。從1959年印巴兩國決定共同來完成這里的降旗儀式開始,雙方長久以來的對抗讓這場儀式注定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較量。
振臂歡呼,高喊口號,一切從聲音的較量開始,這些都是雙方舉行降旗儀式之前必不可少的熱場。 在全場氣氛調動起來之后,儀式正式開始。在雙方禮儀隊隊長發出一聲不分高下的長鳴之后,士兵們在雙方觀眾的期待中耀武揚威地登場了。
只見巴基斯坦一位士兵邁著步伐走向邊境大門,雙方國門第一次打開,這時最具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兩邊帶著同款不同色的雞冠帽的士兵動作一模一樣,氣勢洶洶的陣勢卻突然畫風一轉,兩人的對抗最后卻是以一個較勁似的握手收場。
隨后雙方士兵分批走向邊境,每一次也少不了踢腿跺腳等力量動作上夸張聲勢地較量。從走位到降旗前的準備,別看其中雙方劍拔弩張,這其中也少不了努力合作來保持神同步。因為有時也會有意外情況發生,比如當天巴基斯坦的士兵就因為凌亂的繩子而慢了半拍,這時印度的士兵卻十分有默契地等著對方梳理完畢。然后兩邊最后才在響徹天際的軍號聲中緩慢莊嚴地降下了國旗。
這一儀式的壯觀場面吸引了邊境兩側的眾多民眾以及國際游客。為了接待民眾和游客,兩國都修建了看臺。印度一方的看臺更高大些,上面懸掛甘地頭像;巴基斯坦一方看臺的座位少些,懸掛真納頭像。
有不少人形容這個場所就像一個巨大的體育場。一位觀看過儀式的外國游客表示:“走向瓦格赫邊境大門的路讓我們想起了觀看足球比賽的經歷。周圍的每個人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一群人聚在一起聊天,大概是在想象接下來的比賽的各種結果。舉著旗子為了支持‘主隊’并激怒敵對的人群。我們周圍到處都是期待感。”
在游客下車地點,就有小販兜售帽子和面部彩繪,在進入“體育場”前游客需要排隊通過安檢,據一些人說還有冰淇淋和瓶裝水被出售,現場還有帶動氣氛的司儀,一些時間也允許觀眾下場舞蹈,嘈雜的音樂更加增加了節日的氛圍感。
這樣的奇特也足以引發深思。2009年2月8日,印度導演蘇普里尤·森(Supriyo Sen)還以此題材拍攝了短片《Wagah》,獲得59屆柏林電影節的“今日柏林獎”。
02
兩國參加儀式的士兵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身高超過1.8米、外形、長相和姿勢都有嚴格要求,而且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具有較強的儀仗任務能力。儀仗士兵的胡子令人印象深刻,據說他們會獲得額外的津貼保養胡子。
士兵在儀式中還要盡可能將腳抬高,以在踏地時制造出巨大響聲。有人認為這種高難度踏步方式(goose step)是源自18世紀的普魯士軍事訓練。
印度士兵(左)與巴基斯坦士兵(右)均有扇形頭飾。圖:新華社
由于兩國同出一源,所以雙方在軍禮服的風格、儀式的動作都相差無幾。印度士兵身穿卡其色制服,條紋腰封,頭巾上有紅色的扇形裝飾。巴基斯坦士兵身穿黑色制服,紅色腰封,黑色頭巾,也有扇形裝飾。
有不少觀眾會疑惑:為何兩國的士兵在頭上“插著扇子”?
這要從印度次大陸的“頭巾文化”說起。學者卡拉?辛格(Kala Singh)在一篇文章中表示——
數千年來,頭巾不僅在印度被使用,在世界各地也都有使用。頭巾曾被宗教人士、王室成員佩戴,也用于時尚領域。在不同的國家,頭巾有不同的稱呼。在波斯語中,它被稱為 “杜爾班德(Dulband)” 或 “薩爾班德(Sarband)”;土耳其語里叫 “圖爾班(Tulband)”;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中是 “Turbante”;荷蘭語是 “Tulbans”;羅馬尼亞語是 “Tulipan”;法語是 “Turbant”;在古埃及,它被稱作 “pjr” 。在印度,它被叫做 “帕格(Pag)” 或 “普格里(Pugri)”,這個名字很可能源于 “pjr”;而錫克人則稱其為 “達斯塔(Dastar)”。
《頭巾與故事(Turbans and Tales)》一書指出,幾個世紀以來,頭巾在印度次大陸是地位與尊貴的象征。在印度的英國軍隊在將頭巾融入軍裝之后,頭巾在軍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部隊的標識和士兵的身份象征。后來,這還影響了百姓佩戴頭巾的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次大陸的種族和文化眾多,頭巾在各個地方有不同的形狀和不同的名稱。
R?莫尼?巴恩斯少校(R.Money Barnes)1960年出版的《英國及英帝國的軍事制服》一書中介紹:“纏繞軍用頭巾(puggares)已成為一項需要技巧的本領。在整個英屬印度軍隊中,肯定存在著數十種不同的纏法,熟知頭巾纏法的人一眼就能辨認出不同的樣式。一個團里出現多種樣式是由于‘階層連’制度,這種制度可追溯到1857年孟加拉軍隊兵變之后。”
頭巾實際也是一種身份標識。即使對于那些不了解熟悉軍隊情況的群眾來說,也能通過頭巾區分不同的部隊。比如一類頭巾通常是先戴好名為 “庫拉(khulla)”的圓錐形里帽,然后將帕格里(pagri)纏繞在它的周圍,剩余的尾端被稱為“沙姆拉(shamla)”。這個“沙姆拉”部分有時候會被折疊成精致的扇形,成為外觀中最醒目的部分。
2006年1月22日,在印度東部城市加爾各答,印度士兵在為共和國日游行預演。 圖:新華社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共和日閱兵彩排上,印度中央工業安全部隊士兵在國王大道上行進。 圖:新華社
印巴很多部隊都吸取了扇形頭巾的醒目特點,作為自己禮儀服的一部分。在瓦格赫口岸,印巴兩支部隊均追求炫目效果,于是這個扇形頭飾自然是越來越大,成了一把“扇子”。
至于為什么布匹折成的“扇子”能像硬紙板那樣直立不倒,有人說是因為頭巾之前經過上漿處理。有意思的是,現在也有一些便捷的禮儀頭巾(如一些婚禮頭巾)是另外加配“扇子”,不需要像傳統那樣折疊出“扇子”了。
據悉,以前印巴雙方在降旗儀式上都會展示更具侵略性的元素,但是這些元素目前已經被淡化,只剩下戲劇化的炫耀來表明雙方的敵意,這種敵意會讓雙方的居民興奮不已。
在觀看過降旗儀式之后,中國記者鄒松表示:“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的邊防軍儀仗小隊,每日同時在此上演斗氣兒似的降旗儀式,吹胡子瞪眼,拉胯踢腿,彼此不忿。實際上觀眾都明白,此番煞有介事的表演確能漲我士氣,但滅不了對手威風。”
他透露,“突出的感受是,表面上劍拔弩張,實際上‘和’遠大于‘斗’”。記者能夠體會印巴雙方通過降旗儀式所抒發的愛國熱情。曾有西方人將瓦格赫邊界降旗儀式比作一場“精心策劃的羞辱”,但確實憑借這一場場和平的“羞辱”,邊界兩邊的自尊心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釋放,“斗”與“和”的表演似乎滿足著兩國心理上的某種需求:我不怕你,你永遠不要忽略我的存在。
2004年1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的瓦格赫邊境檢查站,兩國士兵在各自舉行的降旗儀式中相對而立。圖:新華社
所以說,盡管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存在語言和宗教差異,但這并不能改變這些人擁有共同的恥辱歷史和相似文化的事實。雖然邊界儀式展示了兩國之間的競爭,也突出了在政治沖突下依舊存在的共同點。
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以“印巴邊境日常儀式背后”為題的報道稱:“對許多游客來說,這是一場必看的奇觀,充滿了戲劇性和民族自豪感。但這不僅僅是一場表演。在導彈發射速度比和平談判進展還快的當下,這種呼喊和跺腳的儀式意外地具有了重要意義。”
文字整理:新快報記者 邱治
參考資料
新華社:巴基斯坦獨立日:獨特的兩國降旗儀式表演
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印巴邊境日常儀式背后
央視網:印巴邊境降旗儀式:沒有硝煙的較量
環球時報:在印巴邊界看兩國“斗”與“和”
沙尚克:精心設計的儀式,敘述了印巴緊張局勢的所有信息
卡拉?辛格:頭巾的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