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亞特-安薩爾多M15/42,是在二戰早期意大利使用的M13/40和M14/41中型坦克在北非戰役中暴露出火力不足和機動不佳的問題后的改進,也同時是未準備好的原本計劃量產的更重型的P26/40坦克的過渡型號。戰斗權重為2.7,在更新1.85“超音速”中引入。
1941年,意大利曾嘗試基于繳獲的英國A15“十字軍”坦克設計M16/43“撒哈拉快速中型坦克”,但該項目于1943年被取消。在此期間,德國曾向意大利提供許可生產Panzer III和Panzer IV中型坦克的機會,但意大利因不想讓德國掌控其工業而拒絕,決定在M14/41坦克基礎上進行改進,改進后的坦克被命名為M15/42。
它比M14/41長12厘米,裝備了原計劃用于M16/43的新炮,采用了新的汽油發動機和新的傳動裝置。其設計還借鑒了北非戰役的經驗教訓,如加強了裝甲防護,改進了通風等系統。從1943年1月1日開始生產,至1943年9月8日,即意大利卡西比萊停戰協定簽訂前生產了約90輛。之后,德國進攻意大利,沒收了剩余的該型坦克,并繼續生產了約28輛。也有其他資料給出不同的生產數據,總體產量在190到220輛之間,包括可能改裝為自行火炮的數量。
1943年中期,意大利的第135裝甲騎兵師“阿里亞特”裝備了45輛M15/42,部署在羅馬附近,曾試圖與解除他們武裝的德國軍隊作戰,但在意大利投降后,德軍很輕松地獲得了意大利剩余的M15 /42,并將其投入到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戰斗中。德國使用這些坦克主要是為了補充自身裝甲力量的不足,在與盟軍和南斯拉夫游擊隊的作戰中發揮了一定作用。期間,部分M15/42還被改裝為指揮坦克,拆除了炮塔,安裝了額外的無線電設備,并在車體前部安裝了一挺13.2毫米的布雷達31型機槍;還有一些被改裝為自行火炮,如Semovente 75/34、Semovente75/46和Semovente105/25等型號,在戰場上承擔火力支援任務。
盡管M15/42較之前型號在設計上有一定改進,但由于意大利的戰爭局勢和工業生產能力等因素,其產量有限,服役時間也較短,在二戰中的影響相對較小。戰后,有少量該型號幸存,例如在法國索米爾坦克博物館、意大利羅馬軍事摩托化博物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的卡萊梅格丹軍事博物館等地保存著不同的數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