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日英雄,一生娶了40個老婆,83歲與世長辭。
他活著時,殺敵如麻,娶妻如換,死后,卻被骨灰盒困了44年。
一個人,如何活成一段撕裂的歷史?
——《壹》——
從“紈绔子弟”到抗日名將
1894年,四川大竹縣,范紹增出生于一個富裕鄉紳家庭。
天賦不低,卻不學無術,13歲不背書,14歲打祖父,那一頓打,差點把命賠上,他的反抗,不是覺醒,是混賬。
他加入袍哥會,不是出于正義,而是為活命,最初混在地方幫派,靠偷、靠搶、靠狠。
1920年代的四川,不缺他這種人,但他很快顯出不同:搶完,還敢留信,殺完,還敢招人,他不光敢做,還敢管。
他有紀律,講規矩,一個混子,混出了規矩,才成了氣候。
1916年,反袁起義,他第一次摸上正規軍的槍桿子,仗打得不精,但人打得狠,軍閥混戰,他一腳踏進,竟越打越大。
靠幾次關鍵站隊,拉住了軍火,吞下了地盤。
他不像劉湘,也不是劉文輝,但他和他們一樣,握槍握人,他靠槍桿子要地盤,靠婚姻換后臺,靠毒辣贏人心。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中央下令各地出兵抗日,四川多冷眼旁觀,只有他站了出來。
他不是國軍嫡系,他是地方軍頭,雜牌出身,但他硬是自掏腰包,拉出一支像樣的部隊,他要打,他說,“傾家蕩產,也要殺日寇!”別人當作表態,他真燒了庫銀。
浙贛會戰,成了他一生的血書。
那年夏天,日軍第15師團橫掃江西,連下數城,范紹增親自上陣,部隊埋雷設伏,三面合圍,擊斃日軍師團長酒井直次中將。
這是整個抗戰,唯一一次在戰場正面擊斃日軍在職師團長。
戰后,重慶報紙大標題印了他的大名,“川中梟將,血戰殺敵。”但很快,他被調職,名義是“升任副總司令”。實則削權。
不給兵,不給糧,不許動,理由是“功高震主”,但真正的背后,是他不是黃埔系,不聽調令。
他憤怒,但沒退,他忍了,接著打,從湖南到河南,打到東北,打到勝利。
他這一生打了三十年仗,靠的是匪氣、狠勁和一口不服輸的怨氣,他不是將軍出身,但他把將軍的事做到了盡頭。
——《貳》——
40位妻妾的復雜糾葛
他娶了四十多個女人,不是因為風流,是因為權力。
在軍閥世界,婚姻是工具,范紹增深知其用,他的第一任妻子陳文蘭,是他年少時私定終身,沒門第,沒背景,只是情投意合。
但戰亂一起,她走失,戰爭,拆的不只是房子,還有婚姻。
他接連娶了第二任、第三任、第四任……每一次成婚,背后都有動因:四川榮縣一位軍閥之女,娶了她,拿到一個營地。
重慶商會掌門的外甥女,娶了她,換到一批槍械,游泳冠軍楊秀瓊,娶了她,贏得輿論和民心。
女人是聯姻的籌碼,是安撫的手段,是他政治交易的一部分。
不是所有的妻妾都光鮮,有些,是逃難婦女,他們沒家沒戶,他給一口飯,一個姓,一紙婚書,就算有個“家”。
外人罵他“色鬼”,他回嘴:“她們餓著,也是死。”他不是救世主,但他活在那個亂世,就得活得下去。
婚姻也是矛盾,內部勾心斗角,外部圍獵抹黑。
幾十口人爭寵、爭食、爭安全,有的妻子帶兵,有的妻子收稅,有的妻子被暗算身亡,他沒空管,也不愿管,只在關鍵時刻出手擺平。
1949年后,他起義,新政權只允許“一夫一妻”,他知道,這是結束。
他留下其中一位年紀最輕、身體最好的妻子,其余全部分開,給錢、給房、給口糧,分得清清楚楚。
但分不清的是孩子,他有十幾個子女,分屬不同母親。
有人投身軍隊,有人進了工廠,有人流落市井,沒人服誰,沒人聽誰,這一切,為他死后的安葬埋下火藥。
——《叁》——
44年遲葬之謎
1977年,鄭州,范紹增躺在病床上,閉眼之前,只說了八個字:“骨灰,送回四川老家。”簡單,清楚,可這八個字,卻在他死后被撕成碎片。
他的孩子多,他的女人散,他的身份,復雜,他的過去,敏感,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換來一句話:不能立刻安葬。
先是家里爭,十二個子女,四個主張:“葬回大竹,祖墳不能斷。”“安在重慶,他的抗戰根據地。”“就在鄭州,他晚年住的地方。”“再等等,現在風頭緊。”
爭,沒結果,灰盒就留在最小兒子的家中,一放,就是四十四年。
不是沒人來催,地方政府問過,軍隊老戰友找過,但都卡住,卡在一個名字:國民黨將軍。
那個時候,不能說“抗戰英雄”,只能說“曾任軍閥”,地方怕擔責,媒體不敢碰,他的名字,被活生生從歷史里抹掉。
骨灰盒一直沒封口,兒子怕他“魂不安”,每年清明,沒人敢正大光明掃墓,怕問,怕查,怕人說。英雄的后半生,被裝進一個瓷罐,藏在客廳角落。
1990年代,有人提議安葬,失敗,2005年,有人再次提起,又失敗,理由都一樣:“時機不成熟。”
直到2021年,重慶福果山生命紀念園,一方土地批下,家族才決定:安葬。
那天,沒有鑼鼓,沒有官員,沒有媒體直播,只有一塊碑,寫著:“范紹增將軍之墓。”這塊碑,比他活著時的軍銜,更沉重。
他活著時,叱咤風云,死后,塵封一隅。
一代抗日將軍,入土用時四十四年,這是后人遲來的認同,也是歷史壓抑下的釋放。
——《肆》——
爭議與肯定并存
他到底是誰?問這個問題的人,不在少數,有人說他是土匪,有人說他是將軍,有人說他是惡霸,也有人說他是英雄。
真相是,他都當過,他的前半生,靠槍桿子和拳頭吃飯。
不擇手段,吞地擴兵,娶妻納妾,冷酷無情,他不是好人,他也沒想當好人,在那個亂世里,講道理的都死了。
但當日軍踏上國土,他變了,他主動請纓,他燒了自己的錢,打別人的仗。
他打浙贛會戰,死傷慘烈,卻殺敵最多,他在東北守陣地三年,自己啃干糧、睡地鋪,有人問他,“值嗎?”他說:“打得過,就值。”
可打贏了,他卻沒好下場,戰后失權,被邊緣,被冷藏。
建國后投誠,換來尷尬身份,不是烈士,不是英模,連他子女,在單位填表都小心翼翼:父親一欄,不寫。
體育,是他另一個戰場,他主導修建鄭州體育館,推運動,搞訓練。
他說:“身體不強,怎能御敵?”他的理念,成了后來地方體育建設的起點,可這個功績,沒人提,他的名字,躲在記錄后面。
為什么爭議?因為他不干凈,他殺過人,他搶過地,他娶了四十個女人。
他在舊體制中享盡權力,也被新社會邊緣,他的身份太復雜,他不是完人,但他是那個時代的真實一面。
如今,他被重新提起,不是因為他的完美,而是因為他曾在最黑暗的時刻,挺身而出。
他不是紙上英雄,是血肉英雄,他不是民族符號,是歷史的碎片,這些年,有人想立傳,有人想拍戲,更多的人,在問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評價一個不完美的英雄?
范紹增,也許不能回答,但他的生命,已經寫出了答案:“不是白的就好,也不是黑的就惡,敢于擔當,在關鍵時刻站出來,這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