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務院突然下架了官網上包括臺灣在內的“與各國家及地區關系現況”頁面,這一動作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對此,美方給出的解釋是,此次調整并非針對臺灣地區,而是對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頁面進行全面性更新,部分頁面甚至已超過兩年未更新,目前正進行整體檢視,預計未來會重新上架。
美方的解釋并未完全平息外界的疑慮。屆時重新上架后的對美臺關系的描述是否會有所變動,這是最關鍵的問題。而且就在四天前,美國眾議院剛剛口頭無異議通過兩項涉臺法案,其中一項法案公然宣稱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沒有界定臺灣地區的地位,妄圖以國內法破壞國際共識,否認臺灣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一系列動作,讓人們不禁聯想到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一貫策略——通過制造議題、試探底線,為后續談判增加籌碼。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組織的華盛頓論壇上的表態。
當被問及中美是否就臺灣問題進行戰略交易談判時,萬斯明確表示:“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們兩國政府之間沒有就這個具體議題進行過戰略交易方面的對話。”他同時還強調,美國希望與中國談判以減少貿易逆差,“舊有的商業運作方式無法繼續維持下去”。萬斯的這番言論,看似澄清,實則暗藏玄機。一方面,他試圖淡化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博弈,避免引發中方強烈反應;另一方面,又為未來可能的談判埋下伏筆。這種“既否認又暗示”的話術,在美國對華政策中并不鮮見。回顧歷史,2025年2月,美國務院曾刪除官網“美臺關系”頁面中“不支持臺灣獨立”的表述,引發中方強烈抗議。這種反復無常的操作,凸顯出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戰略搖擺。
在這場博弈中,臺灣當局的處境尤為尷尬。一方面,美國不斷以“友臺”姿態拉攏,另一方面,卻在關鍵時刻“割肉”自保。2025年4月,臺當局向美國提出的軍購訂單中,E-2D預警機和MH-60R反潛直升機被美方以“不符合不對稱戰力”為由拒絕。
而這兩款裝備恰恰是臺軍“臺海防衛體系”的核心。美國軍工復合體向來視對臺軍售為“搖錢樹”,此次卻主動放棄,背后折射出美國在戰略利益與經濟利益之間的權衡。從歷史維度看,臺灣問題的復雜性源于外部勢力的干預。自1949年以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多次反復,從“不支持臺獨”到“六項保證”,從官方往來的“模糊政策”到國會法案的“明確支持”,其本質始終是“以臺制華”。
然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這種策略的效果正逐漸減弱。2025年3月,中國在臺海地區的軍事演習,以及對美企的反制措施,都向外界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任何試圖分裂中國的行徑,都將付出沉重代價。美國務院頁面的下架與萬斯的聲明,看似孤立事件,實則是中美戰略博弈的縮影。
美國試圖通過制造議題、試探底線,在貿易談判中獲取更多利益。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任何外部勢力的干預都注定失敗。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別人不能干涉。中國人是有能力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奉勸美國不必為此替中國擔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