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時,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的雪山牧場還未完全蘇醒,薄霧籠罩著這片廣袤的土地。管護員尚依已經穿戴整齊,手持智能巡護終端,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從曾經的放牧為生,到如今成為守護祁連山生態的關鍵力量,尚依的轉變,正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眾多生態管護員成長的一個縮影。
2017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這成為了生態管護員們職業生涯的轉折點。在此之前,許多管護員像尚依一樣,只是當地的普通牧民,對生態保護的認知僅停留在樸素的生活經驗中,日常工作也只是憑借個人的環保意識順帶留意山林狀況。但隨著試點工作的深入開展,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隨著政府對生態保護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管護員的工作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以前的雪山牧場管護站是兩間破舊的土坯房,如今,管護站是一棟設施齊全的二層小樓,配備了巡護車、風力發電機、衛星電話以及望遠鏡等現代化裝備。巡護車的配備,讓管護員們告別了過去依靠雙腳長途跋涉的艱辛,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衛星電話則保障了他們在偏遠地區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及時與外界取得聯系,大大提升了工作的安全性。
同時,系統且全面的培訓體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助力管護員從“門外漢”成長為專業的生態守護者。培訓內容涵蓋了森林防火、野生動物保護與記錄、林業病蟲害監測、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治等多方面的知識,還包括先進設備的使用方法。曾經的管護員對先進設備一竅不通,經過多次培訓后,如今大家已成為操作終端平臺設備的能手,能夠熟練運用設備進行數據監測和信息記錄,為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
在工作內容上,生態管護員的職責日益豐富和細化。他們不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巡山護林,每月22天、每次十幾公里的巡山工作中,需要時刻留意樹木的生長狀況、野生動物的活動蹤跡。一旦發現樹木有病蟲害跡象,或是野生動物出現異常情況,都要及時上報并協助處理。像油葫蘆管護站的管護員們,不僅承擔著日常巡護工作,還負責定期更換轄區內57部紅外相機的內存卡和電池,通過這些相機收集野生動物的活動信息,為科研和保護工作提供了大量珍貴資料。
此外,生態管護員還成為了生態保護理念的傳播者。他們深入周邊社區,向群眾宣傳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和相關法律法規,帶動更多人參與到生態保護行動中來。在他們的努力下,當地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逐漸增強,過去因放牧產生的草場糾紛大幅減少,形成了全民參與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
如今,行走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能夠感受到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野生動物的數量不斷增多,曾經因過度放牧和環境破壞而退化的草地也逐漸恢復生機,而這一切成果的背后,離不開像尚依這樣眾多生態管護員的默默付出和堅守。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責任,在守護綠水青山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