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車載CIS市場伴隨自動駕駛升級迎來大爆發,單車攝像頭數量向兩位數躍進,市場迎來量價齊升。
中國廠商豪威科技(韋爾股份)以43%市占率超越安森美,韋爾股份、思特威等企業逐步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然而,車規認證的“時間稅”、國際巨頭的先發優勢及地緣政治因素,仍制約著國產供應鏈發展。
對國產廠商而言,機會與時間都缺一不可,芯片之爭,中間的等待最為煎熬。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汽車行業新進展。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以下是正文:
01
車載CIS迎來量價齊升
伴隨L2+級別輔助駕駛逐漸成熟,汽車對環境感知的精度和廣度要求愈發增高,單車攝像頭搭載量從個位數向兩位數躍進。
這一趨勢引爆了市場對CIS芯片的需求,尤其是800萬像素(8M)及以上產品,已成為智駕的標配。
以比亞迪的“天神之眼”系列為例,其就搭載了8M CIS芯片,可以精準識別200米的距離目標物體,提供良好的智駕視覺保障。
作為車載攝像頭的核心,其價值量約占汽車攝像頭模組總成本的50%,不僅其性能直接決定了車輛的“視力水平”,價格的多少也影響到車型定價。
從數量上看,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從2024年到2027年,每輛汽車平均配備的攝像頭數量將從9個增加到13個,與此同時,L5級自動駕駛車輛所需的傳感器數量可能超過30個。
從價值上看,據Yole預測,全球汽車CIS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23億美元增長到2029年的3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5.7%。
隨著輔助駕駛滲透的加速,CIS芯片市場在量價方面都具有可觀的增量前景。自然而然,這也成為廠商們盯上的“香餑餑”。
但當前,CIS市場卻是“一芯難求”,芯片的短缺并非簡單的產能不足,而是結構性缺貨。
高動態范圍HDR、LED 閃爍抑制LFM等一系列先進功能,都被不斷地融入車載CIS芯片之中。但車規認證周期通常2-3年,這導致新產能釋放緩慢。
再者,歐盟NCAP 2025強制標配AEB系統等政策催生需求,但在當下,企業出貨份額難以滿足比亞迪等車企的訂單洪流。
時局如此,哪些供應商能抓住機會承接這一機遇就成為關鍵。
02
豪威登頂,國內廠商正在崛起
當前,全球8M CIS芯片的產能呈現出高度集中的態勢,市場幾乎被韋爾股份(特別是其子公司豪威科技)、索尼和安森美這三家行業巨頭壟斷。
Yole數據顯示,2023年時,盡管安森美仍是全球汽車CIS份額第一的傳感器廠商,但市場份額已降至33%,相較于2017年幾乎腰斬。
同年,從出貨量來看,豪威科技全球汽車CIS出貨1.03億顆,全球市占率為43%,超過安森美成為全球第一。
韋爾股份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257.31億元,實現凈利潤33.23億元,營收規模與盈利水平雙雙刷新歷史峰值。
得益于汽車市場,公司圖像傳感器業務大幅增長,車載CIS也成為最具增長潛力的板塊。
去年,韋爾股份推出了專門為輔助駕駛設計的800萬像素傳感器,還研發了業界首款1200萬像素的車載傳感器。
然而目前來看,公司產能已被比亞迪等車企的訂單擠占殆盡。
除韋爾股份外,國內廠商思特威也在車載CIS領域發力,在統計榜單中位列國內第2、全球第4。
2024年年報顯示,思特威的汽車電子業務銷售收入為5.27億元,同比增長高達79.09%。
目前,公司已量產1M至8M的車規級CMOS圖像傳感器,可以應用于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設備,且已經在比亞迪、吉利、奇瑞等車廠量產。
思特威本身在多個領域都有布局,產品已被廣泛應用在安防監控、機器視覺、智能手機、汽車電子、工業感知等版塊。據TSR統計,2020至2023年公司蟬聯全球安防CIS出貨第1位;2023年,公司在全球車載CIS市場出貨排名中位列第4位、國內第2;2024年,公司在全球手機CIS市場出貨排名中位列第5位,出貨份額占比11.2%。
同樣的企業還有格科微,公司現已實現車規級CMOS客戶端送樣測試,但業務主要集中在后裝市場,由于在車規認證方面進展相對較慢,進入前裝市場仍需時間。
格科微的手機CIS屬于業務基本盤,在2024年營收中貢獻最大亮點。據2024年財報,其全年營收突破63.83億元,創下近三年最高增速。但2025年一季度財報看,公司增收不增利,凈利潤轉負,虧損0.52億元,同比下滑271.50%。
主要原因在于,格科微本身在大幅加碼1億像素等高階產品的研發投入,此外低端CIS產品毛利率也持續承壓,后續車規認證進展仍需加速。
整體來看,包括思特威和格科微在內的諸多廠商,還處在基本盤養車規業務的階段,仍需平穩度過認證周期。
03
角逐海外巨頭,需破三重門
當前,國產CIS的崛起仍面臨諸多壓制。
從供應鏈上看,車規級CIS芯片的認證要求極為嚴格,需要通過-40℃至125℃溫度循環、振動沖擊、電磁兼容等多項測試,耗費長達2-3年。
時間成本有時是激烈競爭的國產企業難以等得及的,即便豪威科技的部分產品已通過較高等級的功能安全認證,大多數廠商還處于送樣測試階段,無法滿足極端工況需求。
口碑上來講,安森美和索尼兩家更有搞定大客戶的能力,信任危機成為國內廠商的一大痛點。
相關知情人士透露,過去有一個保時捷的項目,某國產廠商就被排除在外。像索尼這樣的企業,在市場初期便占據一波客戶與口碑,這種領先效應仍然顯著。
地緣博弈加劇了技術標準與產能分配的復雜性,進一步推高供應鏈管理成本、擠壓國產供應鏈的全球化空間。
如果繼續等下去,自家的基本盤仍是重心,持續輸血難以避免。
糧草不足的企業,則需要盡快尋找差異化路徑,以小博大,在于更快的迭代速度和更靈活的定制能力。
04
尾聲
車載CIS的戰場,既是像素與工藝的較量,更是生態與體量的角逐。
韋爾股份、思特威等中國廠商,在當前仍要面臨一段時間的業務基本盤持續輸血,中小廠商則要盡早轉向差異化,尋求更快替代。
但真正的勝負手仍在于能否在高端市場打破安森美、索尼的“信任壁壘”。
機會與時間都缺一不可,芯片之爭,中間的等待最為煎熬。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ndrew_7251,深入交流更多汽車行業新進展。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添加Aristodemus0403。
- XINLIU -
喜歡就獎勵芯流一個“”和“在看”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