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博
編輯 |德新
2025年的上海車展,車市的繁華與泡沫并舉。
當一紙新規帶來行業監管收緊,將「全民智駕」拉回「輔助駕駛」的本質。喧囂的市場開始顯露出真實的價值分布。
主機廠需要借輔助駕駛提升品牌溢價,但更需要通過主流車型的規模化搭載實現商業閉環;供應商們則面臨關鍵分野——是繼續追逐高端大算力,還是先有基本盤支撐企業穿越周期?
在這場耐力賽中,一個關鍵指標逐漸浮出水面:得主流車型者得天下。
10 - 20萬元價格帶的車型占據中國乘用車市場的半壁江山,乘聯社數據顯示2023年這部分銷量超1000萬輛。這個曾經被合資品牌長期盤踞的戰場,如今正經歷自主品牌的智能化大反攻,其獨特性決定了供應商的生存法則:在極致成本控制下實現安全標準,在技術普惠與價值升級之間找到動態平衡。
高端市場更類似于一場諾曼底登陸,誰能率先推出高算力平臺的落地產品,誰才能搶占后續輔助駕駛的優先話語權,類似「高打低」的策略也在過往的商業路徑中屢見不鮮。
譬如華為ADS在標準版和視覺版基礎上,進一步推出向上的ADS 4 Ultra,為L3高速自動駕駛商用做好準備,從而形成ADS Ultra/Max/Pro/SE等序列化的配置。華為在智駕上的產品戰略,是要形成從百萬元級到20萬以下車型的覆蓋。
而一向以精益算力、極致價性比著稱的卓馭,則進入到更大算力的方案區間,在TI方案大規模量產之后,其基于高通8650(等效200T稀疏算力)的新方案在紅旗和五菱的新車上實現搭載,而在上海車展上,更是拿出了基于下一代旗艦平臺Thor X(1000T算力)的實車demo。
供應商們同時在高中低三階的市場同時發力,更需要有強大的技術和商業內核。
一、10 - 20萬元區間,輔助駕駛上量的主戰場
10 - 20萬元價格的車型是國內車市的主戰場,2023年的數據是超過1000萬臺,大概占國內乘用車市總盤子的一半。
過去,這個陣地主由合資車型盤踞,里面出了很多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經典車系,比如朗逸、軒逸、卡羅拉等等。這兩年,隨著智能電動化的深入,這個區間也是自主品牌反攻的主戰場,比亞迪的王朝海洋、吉利的銀河、長安的深藍、東風的奕派...
比亞迪的「全民智駕」主要的戰略重心就是10 - 20萬元級L2+輔助駕駛的普及,你也可以理解為「宜將剩勇追窮寇」,是繼DM-i、e平臺之后比亞迪對合資車發起的第三波總攻。
L2+輔助駕駛或者組合輔助駕駛,如果放到兩三年前是新勢力/豪華品牌的專屬,如今飛入平常百姓家,甚至7萬多的海鷗智駕版、奇瑞小螞蟻也能搭載。比亞迪、吉利等車企在這個區間提供的L2+輔助駕駛,大部分是高速輔助駕駛。同時,由于這個區間的車型銷量龐大,客觀上車企對輔助駕駛方案的安全性要求極高。
但從供應商的角度,10 - 20萬元價格區間是輔助駕駛方案供給的洼地。傳統大Tier 1側重提供硬件以及基礎輔助駕駛功能,新型的科技供應商則是高舉高打以高性能、高算力的方案,主要服務高端車型客戶。
這也是目前輔助駕駛分野最大的一個區間,市場份額正加速向頭部集中:能拿下主流車企規模化訂單的Tier 1不足10家。
一位主機廠采購負責人直言:「多數供應商仍陷在PPT功能的泥潭里,真正能穩定交付、適配多車型量產的玩家,一只手數得過來。」
卓馭是前幾年中較早在主流車型中開始搭載的供應商,從最早量產的五菱寶駿,到南北大眾、奇瑞iCAR,再到一汽紅旗、東風納米,其目前已經公開的9大品牌合作、20多款量產車型,大部分都是針對主流車市。
卓馭曾經解釋過,其從早期無人機開發積累的經驗,使團隊非常善于挖掘很少的資源(比如算力和電池)來實現理想的功能。另一方面,我們猜測應該和卓馭最早與大眾合作有關,卓馭與大眾的合作從2019年就開始了,從全球前兩大車企(之一)的視角,大眾對成本和安全性的要求都非常嚴苛。
華為從2024年上半年的ADS SE開始,也切入了20萬以下的車型市場,不過ADS SE以高速NCA的功能為主。今年的上海車展上華為在ADS4進一步推出Ultra、Max、Pro、SE四大版型,拓寬其對車型的覆蓋能力。
如果說20萬以內,華為ADS最值得期待的作品,應當是華為智選車與上汽合作的「尚界」,這個銜玉而生的子品牌背靠上汽的設計、供應鏈能力和華為的先進技術,將進入20萬以內的主流價格帶,并且在第三季度很快會出車。
總得來說,10 - 20萬價格區間是中國車市的典型戰場,而它的輔助駕駛供應又是紅海中的藍海,從技術要求、成本控制來說,它是最難啃的一塊骨頭,供應商只有站穩主流車市才能真正說在輔助駕駛大戰中活下來。
二、Thor首次實車亮相,旗艦車釋放大模型的潛力
在主流市場站穩腳跟后,技術縱深和主流覆蓋共同構成了供應商新的商業經緯線。
正如旗艦方案的迭代也是本次上海車展在技術上的關鍵看點,尤其是新一代高算力平臺對大模型的提升成為主機廠的又一考量點。
今年最重要的旗艦計算平臺是英偉達Thor,上海車展種種信息都預告了下半年將有不少重磅車型在等待Thor的方案成熟,比如理想L系以及全新的純電、領克900、極氪9X等等。
不過這次我們看到的最早的Thor的demo來自供應商。卓馭不僅帶來了基于Thor X的域控制器,還有實車首秀,這應該是目前業內最早向媒體公開的Thor實車demo。在1000T的Thor X上,能實現VLA的部署。
卓馭AI首席技術官陳曉智分享了Thor會帶來的提升預期:
- 第一,基礎能力。技術升級后,在基礎安全性、舒適性上能用戶感受到;
- 第二,新功能。比如千人千面的駕駛風格,卓馭已經實現了。用戶可以設置不同場景的風格,比如起步風格、跟車風格、轉彎風格、變道風格之類,也可以根據用戶一段時間的駕駛,比如說開了10分鐘之后,經過一些場景它也能識別出他的風格,然后去模仿用戶的風格,通過生成式輔助駕駛方式可以做到;
- 第三,更智能的車位到車位。通過VLA的方式,可以讓模型真讀懂通用語義,包括箭頭、標志牌、地標,哪里停車場入口,哪個地方可以停車。
相比雙OrinX 500多T算力的方案,單Thor U 700T實際上算力更大,但成本更低,屬于當前這代旗艦智駕計算平臺的平替。對于Thor這樣的定位,很顯然主機廠們都有巨大的興趣,前提是誰能充分發揮Thor的性能最早拿出表現優異的方案。
從當前一代典型的量產方案32T的TI TDA4VH向1000T的Thor挺進,卓馭通過訓練30-1000T全譜系模型,實現不同芯片上算法的平臺化:
- 30 - 80T(覆蓋TDA4VH、高通8775以及英偉達OrinN);
- 100 - 300T(覆蓋高通8650到Thor Z);
- 300 - 1000T(覆蓋Thor Z到Thor X)。
從VH到8650,再到Thor的逐步過渡,卓馭構建起了一套算力由低到高的完整產品體系。
一位來自某豪華品牌的技術總監透露:「他們用1/3的功耗,達成了競品90%的感知冗余度,這對高端車型的電子架構設計非常有吸引力。」
在過去基于中算力平臺極致壓榨練就的基本功基礎上,Thor明顯為卓馭解放了手腳,「世界模型、大語言模型都能跑,跑這些模型從功能上的區別就是能支持類似千人千面的駕駛風格、個性化駕駛以及自然語言控制車輛的行為,這些是中低算力平臺比較難做到。」
但同時,Thor帶來的高算力狂歡并不是終局。「我們已經在針對L3有條件自動駕駛進行預研,但前提還是會把L2的體驗做得足夠好。」,這也折射出卓馭對技術成熟度的清醒認知。
在行業集體亢奮時,他們選擇將資源投向更本質的突破,「今年我們的技術和產品重點會放在極致的L2組合輔助駕駛上。Thor這個旗艦的平臺,就是把輔助駕駛功能做到極致。」
盡管如此,國內一部分激進的廠商仍計劃在今年/明年推出L3方案,卓馭也在為此提前籌劃,并開始與車企在一些合作車型上進行L3的硬件預埋。
同時,其自研的激光雷達與三目慣導融合的新型傳感器激目1.0也將量產,卓馭還剛剛推出了固態補盲激光雷達知周。
三、拿到「全賽道通行證」,中國智駕公司的關鍵一役
在車展結束后,就在上周卓馭公布了其目前已經合作9家車企,累計量產上市的車型超過20款,另外有30多款新車型在開發中。
其中與奧迪品牌的合作是首次提及,這也意味著卓馭繼比亞迪仰望和一汽紅旗之后,進入了第三家豪華品牌的供應序列。
值得關注的是,與奧迪的合作突破不僅意味著進入BBA核心供應鏈,更標志著其工程能力獲得歐洲嚴苛開發流程認證——這是中國智駕公司罕有的「通行證」。
一家打入歐洲車企供應鏈的硬件公司CEO曾經與我們分享過:與歐洲頂級大廠合作,不僅是技術上的考驗,雙方的信任、開發流程的打通也是漫長的過程,要持續經歷多年多輪的PoC。
到今年的上海車展,BBA中的奧迪和奔馳都采用了中國科技公司的輔助駕駛方案,也證明了在漫長的長征之后,中國科技公司以實力「說服」了頂級車企——華為與奧迪的合作歷時將近6年,而卓馭如果從大眾時期開始算,也幾乎經歷了差不多相同的時間。
而一汽紅旗、仰望、奧迪這樣的豪華品牌采納,也帶來了一些顯見的好處,豪華品牌對成本并不那么敏感,追求更加先進的功能。
比如在一汽紅旗上,天工系列采用了10V + 高通8650計算平臺的方案,8650 100T的稠密算力進一步釋放了卓馭更多的能力;10V中側視的增加,則會進一步豐富卓馭的側向感知數據,提升其整體算法尤其在復雜博弈下的體驗。
作為國產豪華車的代表,紅旗選擇卓馭作為智駕供應商絕非偶然。「紅旗對于用戶安全高度重視的需求,加上卓馭的技術沉淀,能夠達到非常高質量的用戶體驗」,這場合作既是對技術實力的背書,更是高端突圍的里程碑。
隨著高性能硬件和大模型的加持,輔助駕駛毫無疑問正以前所未有的增長曲線加速向前迭代。中國市場是全球市場中用戶對輔助駕駛的需求最旺盛,技術產品競爭也最激烈的市場。
在汽車智能化行業從技術秀場轉向商業深水區的轉折點上,真正的競爭維度正在發生嬗變:算力軍備競賽讓位于系統工程能力,功能堆料轉型為用戶體驗深耕,短期估值博弈升級為長期安全信任構建。
當行業終將穿越周期,那些在主流市場筑牢基本盤、在技術縱深建立緩沖帶、在安全維度構建高墻的企業,或許才是最終留在牌桌上的玩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