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川沙,有一座著名的天主教堂嗎?我上次去找這里,費了好久才找到。我走過南市街中市街,最后從場署街里面慢慢的走過去,才發現了這座教堂。
冷不丁撞見的尖頂,天主教堂的神秘歷史
拐過一堵爬滿爬山虎的老墻,那座哥特式教堂就這么冒出來了。尖頂戳著淡青色的天,墻面上的青磚灰得發舊,卻被晨露洗得發亮,倒像是撒了把細碎的糖霜。鑄鐵院門上的 “1926” 早被磨得沒了棱角,解建明神父卻能準確摸到那個數字:“當年郁老板捐錢擴建,非要把年份刻在門環上,說要讓后人知道,中國人修教堂,不比洋人差?!?他說話時,身后晾著的白背心晃了晃,十字架的影子便落在布料上,像極了外婆縫補時隨手勾的花紋 —— 小時候我總偷拿那布料疊紙船,現在想想,原來有些緣分,早就在時光里打好了結。
推開木門,涼氣裹著鐵銹味涌出來。二樓的彩色玻璃窗正在玩光影游戲,陽光斜斜切進來,把圣像的影子投在石階上,第三級臺階剛好接住圣人的指尖。有個穿校服的男孩湊過去比了比:“哇塞,跟我課本里的比薩斜塔有點像!” 惹得旁邊掃臺階的阿婆笑出聲:“小囡瞎講,這塔可不會斜,比你數學考滿分還穩當?!?她說話時,笤帚尖兒不小心碰到了鑄鐵扶手,“當啷” 一聲驚飛了梁上的麻雀,倒把圣人像的影子撞得晃了晃。
老磚縫里,藏著工匠的小心思
蹲在教堂墻角研究界碑時,發現磚縫里卡著片褪色的膠片。文保志愿者李阿姨說,這是當年土山灣孤兒工藝院染玻璃的邊角料:“你看這藍色,跟浦東的天一個樣,當年的小工匠們啊,把想家的心思都染進玻璃里了。” 指尖劃過窗欞轉角,竟摸到凹凸的蓮花紋 —— 和家里老碗底的刻花分毫不差。原來百年前的匠人,早把江南的溫柔,偷偷嵌進了西式的線條里。
繞到教堂后側,忽然聽見 “嘩啦” 一聲,晾衣繩上的《要理問答》被風吹落,正巧蓋在石凳上的城隍廟香囊上。賣魚的大叔蹬著三輪車經過,車鈴 “叮鈴鈴” 撞碎了晨禱的余音:“阿婆,今朝的帶魚新鮮伐?” 隔壁門里探出個白頭:“先給我稱兩斤,做完禮拜要燒給老頭子吃的 —— 他呀,就好這口腥鮮?!?石板路上,十字架與香囊并排躺著,誰也沒覺得突兀 —— 就像教堂的青磚,本就是從抗倭炮臺的廢墟里撿來的,邊角還帶著當年炮火的灼痕,卻在這里安安穩穩地當了百年街坊。
逛古鎮的正確打開方式
建議按照地面指引,順著彈格路瞎走就對了。經過 “內史第” 時,看門的老伯會招手讓你進去,指著黃先生的書桌說:“當年這小子,可沒少在這張桌上寫過東西呢?!?拐進小巷,說不定會撞見阿婆在井邊汰衣裳,木槌 “咚咚” 敲著藍印花布,水花濺在青石板上,映出教堂尖頂的倒影。這時候湊過去搭話,她準會塞給你塊剛蒸好的海棠糕:“嘗嘗看,比城隍廟的還甜嘞 —— 我家老頭子在世時,能一口氣吃仨?!?/p>
最妙的是雨后的清晨,教堂前的積水潭會變成面鏡子。穿漢服的姑娘剛擺好 pose,巷口竄出只三花貓,“撲通” 跳進去追自己的影子,驚得滿池波光亂顫。姑娘跺著腳笑罵,修表的老伯卻瞇著眼點頭:“這樣才好看嘛,死板板的照片有啥意思,要帶點活氣兒才對味 —— 就像這教堂,老歸老,可每天都有新故事?!?他說話時,陽光剛好穿透彩窗,在他銀發上灑了片細碎的光斑,像戴了頂彩虹做的帽子。
離開時路過生煎鋪,老板娘見我拎著空相機包,笑著塞給我張紙巾:“小伙子,下次來帶個小本本,解神父能從教堂講到土山灣,保準你聽得入神,連生煎冷了都不知道?!?暮色里回頭望,教堂的尖頂與老宅的飛檐碰在一起,像極了中西合璧的甜點 —— 外皮是西式的酥脆,內餡卻是地道的江南甜。而那串清晨聽過的鐘聲,此刻正繞著老槐樹打轉,把百年時光,系成了個溫柔的蝴蝶結。
你看,有些故事不必說得太清楚。就像教堂地磚上的松江棉布紋,就像阿婆竹籃里的《要理問答》與香囊,它們安安靜靜地待在那兒,便是時光最好的注腳。下次再來川沙,記得別趕早,就著午后的陽光坐在石階上,聽老磚講那些沒說完的閑篇兒 —— 說不定,連風都會停下來,幫你記著這些帶著煙火氣的過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