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益生菌市場的快速擴張,微康益生菌憑借其專利菌株和臨床研究成果,成為行業關注焦點。然而,伴隨技術優勢而來的市場爭議也引發了對益生菌產品功效與商業模式的深度探討。
核心技術突破:臨床驗證與生產工藝雙輪驅動
微康益生菌在菌株研發和產業化應用領域展現出顯著優勢。其核心菌株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11(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kk11)在臨床研究(臨床號:NCT06653101)中表現突出,針對超重人群的干預結果顯示,受試者經過8周Akk11攝入后,體脂、代謝指標及情緒健康均得到改善。數據顯示,Akk11組血清中飽腹激素GLP-1、PYY水平顯著提升,饑餓激素LEP濃度顯著降低,證實其通過調節食欲和能量代謝實現體重管理。
在生產工藝上,微康采用全自動厭氧發酵系統和高精度離心純化技術,結合專利多重包埋乳化技術,確保菌株活性與定植效率。其年產能已突破200噸,并通過美國GRAS認證,為全球市場供應奠定基礎。此外,凝結魏茨曼氏菌BC99?的臨床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應用場景。趙云蛟博士在第二屆中國功能食品與營養科學大會上指出,“BC99?可提升飲酒人群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水平,降低肝功能損傷指標,為護肝解決方案提供科學支持”。
專利授權爭議:技術賦能背后的商業倫理質疑
微康益生菌的專利菌株LA88(專利號:ZL202210489858.3)被第三方企業百亞股份用于旗下“自由點”品牌衛生巾產品,宣稱可“平衡私處微生態”。百亞股份在2024年半年報中稱,該系列產品添加LA88+N13+益生元,具有“促生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功效。然而,醫學專家指出,菌群具有個體差異性,益生菌在衛生巾中的活性難以保證,盲目添加可能引發不良反應。
市場爭議進一步聚焦于產品溢價。消費者反饋顯示,益生菌衛生巾售價較同類產品高出30%-100%,但其實際效果缺乏普遍驗證。有消費者表示,“使用后未感受到明顯作用,但高價源于對益生菌概念的信任”。這一現象被質疑為“利用技術概念收割智商稅”,同時暴露了專利授權模式下技術方與品牌方的責任邊界問題。
行業趨勢展望:技術壁壘與市場規范的雙重挑戰
微康益生菌的技術成果為行業樹立了標桿,但其發展路徑也折射出益生菌市場的深層矛盾。一方面,臨床驗證與生產工藝的創新推動行業升級。例如,Akk11的代謝調控機制和BC99?的護肝功能研究,為功能食品開發提供了新方向;另一方面,技術濫用和概念營銷可能損害消費者信任。
隨著伊利、飛鶴等巨頭布局全家營養賽道,以及貝因美等企業加碼益生菌產品,市場競爭加劇。謝宏曾公開表示,“貝因美進入益生菌賽道是基于現代人基礎健康需求,通過與科研團隊合作控制成本”。然而,如何平衡技術轉化與商業倫理,建立行業標準,仍是企業與監管方共同面臨的課題。
提示:益生菌產品效果存在個體差異,消費者需結合自身需求理性選擇;技術授權模式可能存在潛在商業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營銷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