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都覺得文科生找工作難,理科才是值得投入的方向。
等進了大學才發現,理科涵蓋的范圍廣,還分理科和工科。
其實在現實里,就業難可不是文科生的專利,理工科學生也有不少麻煩事。
有個工科女生分享了她找工作的辛酸經歷。她第一次去參加雙選會,滿心期待,準備了十份簡歷。結果最后就投出去三份,剩下那些簡歷根本派不上用場,就跟傳單似的。
她自己也說,女生學工科真的特別辛苦,有時候哪怕拼了命努力,在專業上也很難趕上那些表現普通的男生。
到了求職市場,工科女生遭遇的性別歧視太常見了。有些公司的技術崗位,直接就不收女生的簡歷。有個公司的一個部門,全是男員工。就算女生專業特別對口,能力也很強,進了這樣的環境工作,也會碰到各種問題。就算是工資給得挺高的崗位,也把女生拒之門外。有些企業還說女生干不了重活,所以不錄用。
可實際上,現在好多工科崗位早就不是靠純體力了,有些精細的操作女生天生就有優勢,可企業還是一根筋地覺得女生就適合干人事之類的工作。
有人把辦公室里人際關系的矛盾怪到部分女員工 “愛計較” 頭上,這可就沒抓住重點。職場矛盾的根子,往往是權責分配不合理、績效競爭這些結構性的問題,跟性別沒啥直接關系。少數女員工的一些行為,被當成了整個女性群體的標簽,這明顯是以偏概全。這種看法其實就是人們潛意識里對性別角色的一種刻板印象。男的不吭聲被說成 “成熟穩重”,女的要是爭取自己的權益,就被貼上 “斤斤計較” 的標簽,這雙重標準,讓職場上的性別偏見更嚴重。
司法領域,女的在這行里占到八成,也很少有人懷疑她們的能力,這跟工科領域比起來,這就反映出不同行業對性別角色有一些隱性的期待。法律行業講究邏輯和細致,按傳統的看法,這和女性的特質比較搭,可工科老是和體力活、高強度作業聯系在一起,所以大家就更容易懷疑女性的能力。把行業和性別特質這么刻板地綁在一起,同一個群體在不同領域,評價標準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就暴露出現在職場里性別偏見又隱蔽又復雜。
有人把女性就業難怪到前輩搞 “田園女權” 上,這其實是對性別平權運動理解錯了。真正的女權主義,是要消除性別歧視,實現機會平等,可不是要特權。有些極端的行為被輿論炒大了,就成了有人否定女性群體努力的借口,把結構性歧視這個本質問題給蓋住了。實際上,職場歧視的根源在于企業一直以來的思維定式、制度上的障礙,還有社會文化長期的影響。光怪個體行為,就好比把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問題,簡單地變成了道德批判。
企業從成本角度考慮,更喜歡招男員工,看著好像挺理性的,其實背后藏著社會性別分工的老觀念。生育休假制度本來是為了保障女性權益的,可現實里卻讓企業在用人的時候犯愁,這說明社會支持體系沒跟上。要是把生育當成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通過完善政策幫企業減輕點壓力,說不定就能打破 “女性=高成本” 這種偏見。而且現在工業技術進步這么快,體力勞動的需求大大減少了,還說 “男的更適合工科”,這不過是以前的老想法罷了。
給年輕的工科女性提了個醒,除了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還要積極參與到行業生態建設里。比如加入女性工程師協會,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慢慢改變行業的文化氛圍,推動企業建立更公平的人才評估體系,把能力放在比性別更重要的位置,助力全社會形成 “只看能力不看性別” 這樣的共識,職場才能真正成為大家公平競爭的地方,讓每個人的努力都能不被性別限制,發揮出該有的價值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