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飲食的溫馨場景中,吃魚本是一件愜意之事,鮮嫩的魚肉帶來味覺的享受。然而,誰能想到,一根看似微不足道的魚刺,竟可能化身奪命 “兇器”,瞬間打破生活的平靜,帶來難以挽回的悲劇。近日,河南一位 29 歲小伙因卡魚刺不幸離世的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面,在網絡上激起千層浪,也讓人們重新審視這個看似平常卻暗藏危機的生活細節。
那天,河南的張先生和往常一樣,在餐館點了一份紅燒魚。魚香四溢,令他食欲大增。可就在他大快朵頤時,一根魚刺悄然卡住了他的喉嚨。或許是心存僥幸,或許是受民間土方影響,他像很多人一樣,選擇喝醋、吞咽米飯來試圖解決問題。短暫的緩解讓他誤以為危機已過,可到了第二天,吞咽不適與嘔血癥狀的出現,無情地打破了他的樂觀。當他匆忙趕到醫院時,一切都太晚了。一根長達 5 厘米的魚刺,早已刺穿食管和胸主動脈,生命在這一刻如風中殘燭,脆弱得不堪一擊。
這一悲劇經網絡傳播,迅速引發網友熱議。有人震驚于小小魚刺竟有如此致命威力,“沒想到一根細小不起眼的魚刺,傷害力這么大,還讓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恐懼情緒在評論區蔓延,有網友表示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直言以后不敢再吃帶刺的魚,一吃魚就會心生恐懼。許多網友也分享了自己卡魚刺的經歷,有人用喝醋、吞飯的土方法 “成功” 解決,慶幸自己命大;也有人和張先生一樣,采用了不科學的方式,好在并未造成嚴重后果。但這些看似幸運的經歷,背后實則暗藏巨大風險。
面對大眾對魚刺卡喉的錯誤認知,河南省腫瘤醫院頭頸甲狀腺外科副主任醫師李鵬緊急發聲科普。他指出,魚刺傷口感染后,極有可能刺破大動脈導致出血,而喝醋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軟化魚刺,吞咽米飯只會讓魚刺越扎越深。正確做法是,先用力咳嗽,嘗試咳出魚刺;若魚刺可見,可用鑷子小心夾取;若上述方法無效,必須立刻就醫。醫生的科普,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為人們照亮了應對魚刺卡喉的正確道路。
實際上,喝醋軟化魚刺的說法,從科學角度來看并不成立。醋在咽喉短暫停留,根本無法與魚刺充分反應,實現軟化效果。相反,高酸性的醋可能刺激、損傷咽喉或食管黏膜,使情況雪上加霜。若要在短時間內靠醋軟化魚刺,所需的高濃度酸性,甚至可能灼傷食道。而吞咽米飯、饅頭等食物,雖有時能僥幸將細小魚刺帶入胃中,但更多時候,會將魚刺推向更深部位,增加刺穿食管、血管的風險。
類似因魚刺引發的驚險案例,并非個例。前不久,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收治了王女士。她在就餐時不慎吞下一根粗硬魚骨頭,采用吞米飯、蔬菜的土方法后,疼痛不僅未緩解,反而胸骨劇痛。輾轉就醫后發現,魚刺竟險些扎破心臟。幸運的是,經過緊急手術,王女士脫離了生命危險。還有廣西玉林的植先生,因頸部長 “大包” 疼痛就醫,切開皮膚后,罪魁禍首竟是一根誤吞后未察覺的魚刺,它刺破食道穿進頸部肌肉層,引發感染。這些案例無一不在警示人們,魚刺雖小,卻可能帶來嚴重后果。
吃魚,本是享受美味、獲取營養的過程,不應成為生命的威脅。為了避免類似悲劇重演,我們在吃魚時務必集中注意力,細嚼慢咽,尤其是老人和兒童,更需謹慎。一旦發生魚刺卡喉,切不可盲目使用土方法,應保持冷靜,采用正確措施,必要時及時就醫。讓我們從這些悲劇中汲取教訓,用科學、謹慎的態度對待每一次用餐,守護生命安全。畢竟,只有珍視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讓生活的美好持續綻放,不因一時疏忽而陷入無法挽回的境地。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