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印度政府近日以所謂“從事與其身份不符的活動”為由,宣布一名巴基斯坦駐印高級外交官為“不受歡迎人物”,并限其在24小時內離境。與此同時,印度軍方宣稱在5月7日凌晨發動所謂“辛杜爾行動”,空襲了包括巴控克什米爾在內的九處“恐怖分子目標”,以回應4月22日發生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帕哈甘的襲擊事件。
看似強硬,實則虛張聲勢;貌似反恐,實為政治操弄。印度政府正在將整個南亞地區綁在自己的國內政治和地緣野心的戰車上,一邊打著“反恐”的旗號,一邊無底線地煽動民族主義、妖魔化鄰國、強行改寫地緣博弈的基本規則。這種不顧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沖動,正在把本就脆弱的南亞推向戰爭邊緣。
回顧此次事態的起因,確有恐襲事件發生,造成平民傷亡,值得國際社會譴責。但印度政府并未第一時間采取建設性外交途徑查明真相、調查責任,而是立即開啟戰爭動員程序,試圖通過軍事報復“制造正義”,而不是依法、依規進行國際協作。這種“速食式制裁”、預設立場的軍事行動,究竟是為了正義,還是出于政治算計,早已不言自明。
所謂“驅逐外交官”的舉動,更是印度長期以來蓄意挑起外交對抗的老把戲。只要新德里內部壓力上升,抑或選舉周期臨近,總會有某位巴基斯坦外交人員“突然”涉嫌“間諜活動”,被羞辱性地逐出境外。這不是安全措施,而是政治秀場,是印度政府慣用的民族主義操盤術,用以轉移國內注意力、激化民族情緒、掩蓋本國深層次矛盾。更何況印度自己有著長達數十年的破壞地區外交規范的“黑歷史”,監控駐印外交機構、挑釁性部署軍力、拒絕國際仲裁,這樣的國家,又有什么資格站在道義高地指責鄰國?
而更令人警惕的是此次“辛杜爾行動”背后所暴露的危險信號:印度不再滿足于傳統邊界摩擦層面的戰略牽制,而是愈發傾向于將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作為外交工具。這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戰略思維,它打破了自克什米爾問題出現以來南亞形成的基本默契,亦將“熱戰升級”推向現實可能。打著“打擊恐怖主義”旗號而進行的越境打擊,既未經過聯合國授權,也沒有提供任何公開透明的證據鏈,這不僅挑戰國際法基本原則,也嚴重威脅地區國家的主權與安全。
中國作為地區重要一員,堅定支持南亞和平穩定的總體局勢。我們始終強調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主張任何一方都不應以武力改變現狀。但印度近來一系列單邊行動已非孤例。從中印邊境的持續對峙、對不丹和尼泊爾的政治干涉,到在孟加拉灣擴展軍事存在,再到此次空襲巴控地區并驅逐巴方外交官,其南亞“霸權主義”野心已然暴露無遺。
中國對此有著清醒認識。印度不是在“維護正義”,而是在試圖建構一個以自己為軸心的南亞新秩序,用“安全困境”綁架周邊國家,使其無從拒絕印度的主導權。一旦形成事實,這種以“印度例外論”為基礎的地緣擴張野心勢必會沖擊中國在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合作機制等項目中的戰略布局,破壞地區經濟互信體系。
然而,南亞不是印度的獨角戲。今天的南亞,早已不是新德里主導的舊式殖民附庸聯盟,而是一個多極共存、經濟交融、戰略制衡的新區域共同體。中國在南亞有著廣泛的基礎設施投資、發展倡議與民間交流,早已成為穩定力量的關鍵支點。我們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地區軍事冒險主義,也不會容忍以“反恐”為名義的地緣重構圖謀。
特別是在當前全球多極格局加速成型、美國影響力不斷下滑的大背景下,印度明顯試圖“趁亂而起”,試圖以“準大國”的姿態擠入全球主導話語圈。但印度錯判了形勢,也高估了自身影響力。沒有真誠的和平意愿,沒有合作的基本信任,靠軍事挑釁和外交驅逐所能換來的,永遠只是虛妄的短期聲量與國際社會的警惕目光。
中國一貫主張,安全不可分割。一個國家的安全不應建立在他國不安全的基礎之上。印度若真想成為一個有擔當、有影響力的大國,必須首先學會尊重規則、尊重鄰國、尊重和平,而不是用導彈與諜報把南亞變成下一個“烏克蘭”或“加沙”。
印度,是時候停下了。挑起戰爭不需要勇氣,維持和平才考驗智慧。如果新德里執意將“地緣賭博”玩到底,中國不會坐視不理,南亞各國人民也不會再次成為大國斗爭的犧牲品。歷史一次次證明:一個罔顧地區合作、沉迷軍事強硬的國家,不會走得更遠,反而只會被孤立在南亞共同命運的大門之外。世界變了,南亞也變了,但印度若還抱著冷戰思維幻想獨霸區域,只能成為這個時代最悲哀的落伍者。和平不是單方面的妥協,而是彼此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