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婷
編輯 重點君
5月13號,京東發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營收創史上最佳,凈利潤創史上第二。肉眼可見非常漂亮!
但資本市場反應冷淡,財報發布后,京東美股一度下跌,直到京東、美團、餓了么因外賣被約談的消息傳出,市場捕捉到外賣內卷即將被叫停的可能性,股價才轉跌為漲。今天,京東港股表現更弱,較美股夜盤已跌近3%。
市場為什么對“史上最佳”財報不買賬?
《劃重點》從多位二級市場投資人得到的信息是:市場普遍對京東未來增長有兩方面擔憂,第一,受益于國補的增長是否可以持續?第二,外賣業務的是否會陷入低效內卷?
另據《劃重點》獲悉:劉強東最初給京東外賣設定的預算是40億人民幣。京東外賣官宣日訂單突破1000萬單時間前后,外界曾盛傳一則專家會信息,曝光了京東外賣補貼背后的巨額代價:客單價補貼前40,當前每單收入3元(配送+打包,無傭金);騎手成本7-8元,C端補貼6元,每單虧9元;一天虧損6000-7000萬。
以此推算,如無法有效降低虧損,提升經營效率,京東外賣預算將會很快見底。在財報電話會議上,京東CEO徐冉一方面透露京東外賣日訂單量將很快超過2000萬單,另一方面也在極力安撫投資人情緒:外賣業務前期會有一些投入,隨規模增長將改善。
大摩最新閉門會中給投資人的建議更直白:在電商領域的投資順序保持不變,繼續優先推薦阿里巴巴而非拼多多,且拼多多優于京東。
顯然,市場對京東未來的增長預期并沒有很樂觀,單季度的增長很難讓投資人線性外推。這也是為什么京東在大筆回購、分紅的情況下,整體市盈率長期維持在8-10倍。
|關鍵財務數據
對于一家公司來說,營收、利潤等是“面子”,資產負債表、現金流是更重要的“里子”。
我們先看“面子”。一季度整體營收上:
l京東零售營收為2638.45億元(約合363.59億美元),2024年同期為2268.35億元。這部分貢獻了京東收入增長大頭。
l京東物流營收為496.67億元(約合64.72億美元),2024年同期為421.37億元。表現算是穩健。
l新業務營收為57.53億元(約合7.93億美元),2024年同期為48.70億元。京東外賣等業務計入此部分。
再看“里子”。一季度,京東現金流、資產負債表隱憂初現,隨著二季度外賣等擴大支出增加,短期現金流可能進一步承壓。
l自由現金流不算強勁,錄得-216億元人民幣。負的自由支出通常會導致營運資本的惡化。考慮到Q1通常是電商銷售的淡季后期+備貨周期,京東還在外賣等新業務上投入加大,將進一步消耗現金流。
l流動資產總額3572億元,流動負債總額2841億,流動資產凈額731億。以京東歷史表現來看,目前資產負債表處于相對不那么寬裕的階段。
“史上最佳”財報從何而來?財報數據顯示凈產品營收2423.09億元(約合333.91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2085.08億元相比增長16.2%。
其中:
l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商品(我們統稱為3C產品)營收為1442.95億元(約合198.84億美元),與2024年同期的1232.12億元相比增長17.1%。最受益國補,拉動了集團整體增長。
l日用百貨商品營收為980.14億元(約合135.07億美元),與2024年同期的852.96億元相比增長14.9%。增長低于集團整體水平。
很顯然,國補降低了消費者購買門檻,直接拉高京東主營3C產品銷量,但補貼成本由政府承擔,未計入京東成本項(營銷等)。這讓京東毛利率同比提升0.5個百分點,凈利潤率升至3.6%。
那么關鍵問題來了,京東可以持續享受國補紅利嗎?
|靠“國補”增長不可持續
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資本市場不會因為當期數字漂亮就給高估值,投資人更關心增長及可持續性。京東這次亮眼財報,更多是搭上了國補順風車,而這個效應正在轉弱。
今年,國家延續并擴圍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覆蓋品類從家電延伸至手機、平板、智能手表等3C數碼產品,單件補貼比例最高達20%,并通過電商平臺實現快速落地。京東、淘寶、抖音等平臺成為政策主要承接方。
從關鍵財務數據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一季度營收和利潤大幅增長,與3C產品的強勁表現高度相關。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同比增長高達17.1%,同期整體零售額、凈利潤也隨之增長。這與從國補政策時間完全重合。
其中,特別是針對家電、電子產品的國補政策,直接降低了消費者購買這些商品的實際支付價格。有效地刺激了需求,拉動了市場。京東這種以3C家電起家、并在這些商品的補貼中占絕對優勢的平臺,無疑是最大受益者。
更關鍵的是,國補在惠及消費者的同時,成本由國家承擔,沒有直接進入到京東的成本中。這意味著,在銷量提升的同時,京東成本結構并沒有惡化。3C家電又一直是京東毛利率相對較高的優勢品類,銷量的爆發式增長,直接拉高了此類自營產品銷售額,并帶來整體毛利的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國補帶來的巨大流量和人氣,也讓京東的其他業務(如日用百貨、甚至是第三方平臺業務)享受到了一定的“交叉銷售”紅利,帶動了整體收入的增長。這是典型的流量溢出效應。
可以說,京東一季度的數據高增長、高利潤財報,很大程度上是“國補紅利”的精準反映和集中釋放。
可問題是,國補是政策性、階段性的,并非京東自身的商業模式或市場競爭格局發生了變化。去掉補貼因素,京東自身核心業務的內生動力增長是否足以支撐未來的預期。
事實上,進入二季度以來,市場上已經普遍出現“國補效應”正在轉弱預期,從一些上游供應商的數據和指引中也能側面印證這一點。這里按下不表。
|外賣大戰低效內卷
核心電商業務增長乏力,京東一直在尋找新的增長點。近期京東主動引燃的外賣大戰,將商業競爭訴諸意識形態尋求解法,裹挾輿論情緒對美團口誅筆伐,一度成為市場關注焦點。外界對于京東此時進入外賣市場,多少有憂慮情緒。為什么?
首先,從競爭格局上看,外賣市場早已不是藍海,而是高度成熟、競爭格局基本已定的“存量市場”。美團和餓了么經過多年的燒錢大戰和精細化運營,已經在用戶心智、騎手網絡、商家覆蓋等方面構筑了壁壘。
京東此時加入,想在一個發展了十幾年,增速極低的存量市場中盈利,挑戰難度可想而之。更何況京東想要構建的是一個商家多賺錢、騎手多賺錢、用戶省錢的烏托邦形態,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除非京東轉變商業屬性,將外賣業務定位為慈善。
京東加入外賣大戰更像是電商業務高壓下的被動舉措。其核心業務是傳統的3C家電、日用百貨,屬于中低頻甚至低頻消費。用戶可能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購買一次家電或手機。這種低頻特性,導致京東APP用戶日活(DAU)相對較低,尤其是當美團等競爭對手,通過即時零售切入3C市場是,這逐漸成為京東最大的焦慮。
外賣,是最高頻的本地生活服務場景之一。用戶可能一天打開APP點幾次外賣,如果京東能夠成功切入外賣市場,即使不能在外賣本身賺錢,也能極大地提升京東APP的打開率和用戶粘性,為核心電商業務帶來優質、高頻的流量。
從這個角度看,京東當下發力外賣,與其說是要再造一個盈利能力強的新業務,不如說是一種戰略性的“投流”或“獲客成本”,目的是通過高頻業務為業務導流,解決業務核心的困境。
問題在于,即使是外賣行業的領頭羊美團,外賣業務在達到極致規模效應后,經營利潤率也長期徘徊在非常低的個數水平。這是一門典型的“苦”業務,需要極強的運營效率、對騎手的管理。目前僅有美團實現了正向盈利,對比之下,餓了么占30%左右的市場仍未實現盈利。
業務層面的不確定性之外,京東外賣人事任命上也沒有想象中的堅定。近日有媒體報道,京東外賣配送負責人楊文杰被調崗,其原因是會議上反駁劉強東意見,引起后者不滿導致,且此次人事調整京東外賣負責人老K(郭慶)事后才知情。
作為一個外來者,京東既缺乏外賣基因,又需要在巨頭盤踞的市場中,投入巨資吸引用戶、拉攏商家、建設隊伍。在成本、效率、品牌心智等方面都沒優勢的情況下,想要中短期在外賣業務本身實現盈利,可能性微乎其微。
|結語
京東表現出了抓住政策機遇的能力,但并沒能緩解市場對未來增長路徑和增長質量的疑慮。如何找到新的成長曲線,如何在當前投入與未來產出之間取得平衡,是京東必須直面、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今,劉強東加入外賣大戰,這場戰斗已經遠比紙面的財報數字更復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