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五一”假期的游客紛紛涌向山川湖海時,一座名為瑯琊的古城,卻沒有隨波逐流的選擇以自然景觀去吸引游客,而是另辟蹊徑,用自己的方式在旅游市場中成功破圈。根據其發布的客流數據顯示,五一期間累計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其中市外游客占比約79%,省外游客占比約29%,與2024年同期相比,游客數量增長超46%。
或許此時,你心中會涌起疑問:一座沒有5A景區名頭、不靠自然風光的古城,究竟憑什么能在競爭激烈的旅游市場中持續火爆出圈?又憑什么能讓游客流連忘返,甚至多次前來,二刷、三刷,樂此不疲?
探究一番后,你會發現,這座古城處理歷史的方式別具一格,它把臨沂三千年的歷史故事重新編排,打造出了一種兼具文化體驗與藝術熏陶的嶄新形態。
然而,如果只是簡單地將歷史像拼圖一樣機械重組,瑯琊古城最多也只能算是一個精致的歷史主題公園,難以在眾多旅游景點中脫穎而出。
它的爆火秘訣,其實藏在那些令人渾身起雞皮疙瘩、驚喜連連的新潮文旅元素之中。五一期間,瑯琊古城日均上演國風演藝150場,累計超過700場。整座城就像一部流動的歷史大劇,行走在其中可隨時穿越入戲,年輕人穿著漢服前來打卡,原本只是想拍一組美美的古風照,不料卻在街頭突然被“抓”進考場,真切感受了一把古代科考的難度;家長帶孩子來看演出,本想只是應付下學校的作業,卻在觀看《只此瑯琊》的表演時,看到熊熊烈火、滾滾濃煙的“火燒赤壁”場景真實在眼前上演。
它把歷史娓娓道來、深度融合,并非只是將其做成精致但缺乏溫度、只可遠觀的糕點,而是熬成了一鍋滾燙的、充滿煙火氣的文化濃湯,讓游客能真切地感受到歷史的溫度與氣息。
在這里,臨沂的歷史文化資源被解構為多個主題體驗館。在管鮑分金館,游客通過互動裝置理解“君子之交”、“情比金堅”;于沂州商貿館,全景重現臨沂商貿的鼎沸繁華、錦繡盛景。這種“博物館式”的深度游,讓文化體驗成為了認知升級的過程。
更絕妙的是,它懂得“留白”的藝術。當你沉浸到劇情當中,在諸葛草廬幫助劉備夫人孫尚香與諸葛亮斗智斗勇時,突然發現NPC不按劇本走,他們可能會突然考你《誡子書》中的名句,答不上來就可能觸發新的劇情場景或者面臨任務失敗。這種“半控制半失控”的體驗,反而讓歷史活化成了“薛定諤的貓”,既在預期之中,又總在意料之外。
所以人們才會二刷三刷,因為每次都能解鎖新劇情。這次在墨苑遇見醉酒的王羲之,看他揮毫潑墨,感受他的瀟灑不羈;下次可能在沂州府衙撞見正在斷案的縣太爺,聽他明察秋毫,為百姓伸張正義,司馬大將軍校場點兵的堅毅與風采和蘭陵王入陣的神勇與瀟灑,可以在同一個時空相襯相映、相得益彰,吸引游客以溫情的方式,品讀文化記憶、感嘆韶華更替。
說到底,瑯琊古城火的不是景區,是文化體驗的新范式。它證明了一件事:當歷史不再被禁錮在玻璃柜里,并非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當文化能夠被觸摸、被品嘗、被互動,成為人們生活中可以真切感受的一部分,游客會主動穿上漢服,來赴這場跨越千年的約會,去探尋歷史的奧秘,感受文化的魅力。
但瑯琊古城的野心,不止于復刻歷史,更要用現代技術重燃瑯琊風華。當你在瑯琊古城看完《國秀·瑯琊》,會發現這場演出根本不是“節目”,而是一臺精密運轉的時光機。導演組將臨沂三千年的歷史文化基因拆解,運用178套舞美機械和400多套聲光電裝置,以“六感體驗”重構了演藝邊界,舞臺屏幕與演員實景表演無縫銜接,威亞雜技與真實動物營造奇幻場景,讓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這臺實景演藝的參與者。
當然,瑯琊古城的魅力,還遠不止于此。它按照“七夢七尋”的敘事邏輯,將碎片化的歷史節點編織成沉浸式體驗網絡,在瑯琊秘境區,游客能跟瑯琊的名人雅士一起游山玩水;在沂州商貿區,在熱鬧的市井聲里,還能發現明清商幫做生意的門道;在沂蒙老街區,聽著紅色歌曲和悠揚的陶笛聲,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革命年代,能感受到紅色歲月里人們的滿腔熱血。
當游客對“打卡-拍照-走人”的旅游模式感到厭倦時,瑯琊古城以深度體驗滿足了他們的文化剛需。這種體驗在《只此瑯琊》室外劇達到巔峰。演員不再局限于固定舞臺,而是帶著觀眾在古城里展開一場“歷史追擊戰”,上一幕剛看完瑯琊王劉京遷都之禮,下一幕就能看到諸葛三兄弟在戰場上運籌帷幄,還能看到王羲之與顏真卿進行水墨對決,筆走龍蛇、墨香四溢。
瑯琊古城的爆火,絕非偶然,其本質上是文化自信的勝利,它精準地響應中了時代的律動。在國潮復興的浪潮中,它借助科技手段讓典籍中的瑯琊“活”了過來,證明傳統文化無需刻意復古就能煥發出獨特的魅力,讓大眾重新認識和喜愛傳統文化;當現代人被困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承受著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時,古城提供了一種“精神還鄉”的可能,無論是穿著漢服穿越時空的儀式感,還是在沉浸式演藝中與古人對話的錯覺,都是對快節奏生活的一種溫柔抵抗。
因此,瑯琊古城的價值,不在于它復刻了多少歷史場景,而在于它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生產方式:將博物館的“物”轉化為街區的“景”,將典籍的“字”轉化為演藝的“事”,將地域的“史”轉化為全民的“夢”。在這里,歷史不是塵封的過去,而是流淌的現在;文化不是高懸的明月,而是腳下的土地。當游客離開時帶走的不僅是照片,更是對中華文明“何以瑯琊”的深刻體悟。
從城市發展的維度審視,瑯琊古城的成功,不僅是臨沂這座三線城市歷史厚積薄發的縮影,更深刻彰顯了挖掘與升華“在地文化”的巨大價值。當城市不再將文旅視為簡單的經濟賬,而是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市民生活的延伸、地域精神的展臺,那些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文化基因,終將在現代土壤中開出令人驚艷的花。
如今的瑯琊古城,早已超越景區范疇,成為臨沂城市舉足輕重的文化引擎。這恰是文旅融合的終極要義,城市賦能文旅,文旅反哺城市,對在地文化的挖掘與升華,終將化作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當瑯琊古城已經成為臨沂的文化會客廳,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景區的成功,更是一座城市以文化自信重塑文旅生態的雄心與實踐。
這或許就是瑯琊古城帶給我們的啟示,文旅要用心、產品要真誠,這種用心和真誠,讓文旅體驗既能“淺”至拍照打卡時的即時愉悅,又能“深”到沉浸體驗時的文化探源;即有對大眾旅游需求的精準把握,又有對文化傳承的深沉責任。更深層次的啟示在于,唯有用心、真誠,才能讓文旅項目既有流量,又有留量;唯有深淺結合,才能讓文化傳承既有溫度,又有厚度。
來源:瑯琊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