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偵劇,曾經是國產劇中的香餑餑。
從1987年的《便衣警察》開始,這類自帶噱頭的電視劇就層出不窮,幾乎每段時期,就會誕生幾部具有時代記憶的經典作品。
比如,90年代常有的紀實刑偵劇,像《西安大追捕》《犯罪升級》《12.1槍殺大案》等。
還有2000年代的群像刑偵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重案六組》和《水落石出》系列。
但是刑偵劇的火熱勢頭,在2004年發生了變化。
彼時,《梅花檔案》在北京4套黃金檔播出。
為了制造話題吸引眼球,劇方竟以追求紀實感的名義,把攝像機帶到解剖室,用真實的尸體拍攝。
還高調地喊出了一句,極具煽動性的宣傳口號:“不適合單獨觀看,女士需有男士陪伴,有心臟病的以及少年兒童禁止觀看。”
這種極具爭議性的行為,雖然引發了轟動,卻也引來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當晚,《梅花檔案》就被緊急叫停。
國家廣電總局還專門下達了一個文件,要求全國所有電視臺,在黃金時段都不能再播放,渲染兇殺暴力的涉案題材影視劇。
自此之后,國產刑偵劇就迅速從熱潮跌入低谷,創作者們也紛紛轉向偶像劇、宮斗劇和年代劇等更“安全”的題材。
直到最近幾年,犯罪懸疑類劇集成了爆款題材,一些帶有刑偵元素的作品,才陸續出現。
但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刑偵劇,依然是鳳毛麟角。
這次,咱們就來回顧一下,近30年來最好的10部刑偵劇,順便再給它們排個名次。
看看這些劇集,都給觀眾帶來過哪些震撼。
老規矩,還是從第十名開始說起(按評分高低的順序)——
第十名:《警察榮譽》8.5分
大多數刑偵劇,都是以懸疑和破案為主,要么故事撲朔迷離,要么畫面刺激震撼,主打的就是一個“步步驚心”。
但是《警察榮譽》,卻是一部非常“接地氣”的刑偵劇。
它最可貴的地方就在于,把警察這個職業,還有刑偵這個題材,都拉回到了真實的人間煙火當中。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它把故事的發生地,放在了電視劇中鮮少提及的一個地方——城鄉結合部。
對于看膩了都市光鮮與中產焦慮的普通觀眾來說,這樣的設定顯得格外親切。
因為劇中所呈現的,就是大家熟悉的市井百態。
劇中沒有很多駭人聽聞的驚天大案,更多的是雞毛蒜皮的生活小事。
甚至很多小事,會讓人哭笑不得、倍感無語。
比如,偷尿不濕、丟電動車、遛狗不牽狗繩、鄰里矛盾等等。
面對這些雞零狗碎的案件,四位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年輕警察,在師父們的帶領下,不斷摸索、不斷碰壁,也不斷成長。
終于在血淚之中,感受到了作為一名基層警察的責任與榮譽。
第九名:《黑白大搏斗》8.5分
這部劇集,改編自震驚全國的“西安99.1.8特大殺人碎尸案”。
劇情圍繞一起冷凍碎尸案展開,第一集就用稀松平常的生活場景,呈現了兇手作案的前情和過程,營造出極強的真實感與驚悚氛圍。
主犯楊海濤,白天以洗車謀生,夜晚卻化身惡魔。
平日里看著是個悶聲不響的老實人,可犯罪的時候動起手來,卻比誰都兇狠。
劇中有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細節,就是他殘暴地處理完尸體以后,竟然轉頭就去菜市場買排骨補充體力。
真的很難想象,他怎么能下得了嘴。
值得一提的是,《黑白大搏斗》雖然有自己的主線案件,但它中間也穿插了很多案件。
幾乎每一集都能偵破一個案件,抓住一伙罪犯,看著非常帶勁兒。
第八名:《情有千千劫》8.6分
很多觀眾,可能都會因為這個的“言情味”十足的劇名,而錯過了整部劇集。
但只要耐心看下去,就會發現,它其實是一部極具邏輯深度與情感張力的刑偵佳作。
劇集圍繞五個案件展開,而這五個案件,全都是因“情”而起。
有人在愛情中迷失,有人在親情中失控,有人為了友情鋌而走險,也有人為了報答恩情不惜害命。
這些復雜的情感糾葛,既是案件的導火索,也契合了片名“情有千千劫”的真正含義。
更為難得的是,劇中的最后一個案件,還把此前所有的案件串聯到了一起,構建出了一條環環相扣的邏輯鏈。
如此巧妙的設計,既提升了結構上的完整性,也讓觀眾在回想每一個案件時,都能感受更加深刻的情感強度。
第七名:《刑警本色》8.6分
這是李幼斌出演的又一部刑偵劇,只不過這一次,他出演的不再是正義之士,而是陰狠毒辣的黑惡勢力。
反倒是經常給人油滑狡詐之感的王志文,搖身一變,塑造了一個剛正不阿的警察。
他們所代表的黑白兩道,在劇中展開正面對峙。
一方是機關算盡,屢遭混亂的犯罪分子,一方是抽絲剝繭、寸步不讓的執法者們。
兩相較量的背后,盡是社會變革給人們帶來的沖擊撕扯。
正因如此,這部劇中才塑造出了很多性格迥異的人物。
同為警察,蕭文正直剛強,常闖外剛內柔,張平老練沉穩。
但帶領他們成長的潘榮,卻在權力的漩渦中越陷越深。
而反派們的經歷,折射出現實問題的同時,也讓人揪心不已。
不管是李幼斌飾演的周詩萬,還是段奕宏飾演的羅陽,幾乎每一個走上彎路的犯罪分子,都是從受害者變成了施暴者。
這種深入展現人性灰色地帶的手法,讓《刑警本色》跟前兩年爆款的掃黑劇《狂飆》,產生了某種跨越時代的呼應。
第六名:《案發現場》8.6分
這部國產系列刑偵劇,誕生于2000年代初期。
熟悉美劇的觀眾,單是從劇名、片頭,還有兩組刑警雙線推進案情,以及法醫探案等設定。
就能明顯發現,它是在模仿當時享譽國際的經典刑偵美劇——《犯罪現場調查》。
但借鑒并不等于抄襲,更不等同于缺乏原創氣息。
相反,《案發現場》憑借獨特的本土化表達,把“模仿”變成了“再創造”。
劇中提及的很多案件,都是根據社會現實改編的,不僅貼近生活,還帶著強烈的現實關懷與警示意味。
也因如此,這部劇集的質感,沒有《犯罪現場調查》那么高級和華麗。
但全劇透露出的粗糙和純樸,反倒呈現出了一種,獨屬于早期國產刑偵劇的年代感和真實感。
第五名:《沉默的證人》8.8分
這是我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犯罪心理劇,也是我國到目前為止,拍得最專業、最克制,也最有心理深度的刑偵劇之一。
可想而知,它對犯罪心理的剖析,有多么深刻。
這部劇集改編自發生在貴州的一起連環殺人案,導演是后來拍出了《潛伏》的姜偉。
當年,為了把這起現實案件搬上熒屏,他看了很多書,還專門借鑒了經典的心理犯罪驚悚片《七宗罪》。
終于拍出了,比很多美劇還精彩的《沉默的證人》。
美中不足的是,為了盡可能地用專業知識剖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劇中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
再加上演員們一本正經的表演,使得整部劇集都彌漫著濃重的話劇腔調。
好在,瑕不掩瑜,多年之后,它還是憑借著優質的內容,成了很多刑偵劇迷們的心頭好。
第四名:《白夜追兇》8.9分
《白夜追兇》是潘粵明的翻紅之作。
他在這部劇中,一人分飾兩角,把一對雙胞胎兄弟飾演得非常成功。
劇集的故事,圍繞著一場滅門慘案展開。
弟弟被指控為嫌疑人,身為刑偵隊長的哥哥,為了幫他洗刷罪名,不惜辭去職務。
幸而有同事周巡的幫助,哥哥才有機會被返聘為案件顧問。
不過,為了掩飾哥哥因為誤殺警員,而患上“黑夜恐懼癥”的真相。
兄弟二人想出了一個方法:共用一個身份,晝夜輪替,繼續破案。
就這樣,哥哥在白天出面,被通緝的弟弟則在夜里行動,借此瞞過警方,全力調查滅門案的真兇。
故事就是在此設定上,鋪展開來。
并且以三集一個案情的節奏推進下去,直到七個案情全都偵破以后,主案才正式浮出水面。
而這部劇集,之所以會如此討人喜歡,主要就是因為,它有著驚心動魄的設定,精妙絕倫的推理,還有精湛到位的演技。
如此,它才能在刑偵劇沉寂已久之后,再次點燃觀眾的追劇熱情。
第三名:《重案六組》8.9分
最近幾年,《重案六組》在翻紅很多次。
即便是以當今的眼光來審視它,依然會覺得,劇中的很多案件,都令人瞠目結舌、大開眼界。
比如,妻子為了重獲丈夫的寵愛,竟然將新生的女兒視為仇敵,把她扼殺在搖籃之中。
而很多案件折射出的社會議題,依然是當今社會依然值得深思的。
比如,重男輕女、望子成龍和明星塌房等等。
《重案六組》一共拍了4部,每一部的評分都在8分以上。
除了上面提及的,案件尺度大,現實意義高之外,它還有一大特點,就是簡潔干練,絕不拖泥帶水。
劇中警察們的工作重心,也全都在偵破案件上。
跟那些注水嚴重,動不動就談情說愛的刑偵劇相比,它更能展現出刑偵工作的嚴謹與緊迫感。
第二名:《12.1槍殺大案》9.2分
這部劇集的海報上,對它的拍攝背景做了一個詳盡的介紹。
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來訪,第一站就定在西安,但1997年12月1日,當地警方丟失了一把手槍,并引發了一連串槍殺案。
為了保證我國的外交安全,上級要求當地警方,在一定期限內偵破案件。
而當地警方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在最后期限的前兩天,抓到了犯罪嫌疑人。
案件偵破以后,民眾的熱議久未散去。
西安電影制片廠決定將這一真實案件改編為劇集,還特地把首播時間,選在了1999年的12月1日。
這部劇集,不僅通過紀實的拍攝手法,還原了案件的細節,向觀眾呈現整個案件的偵破過程。
還邀請了參與案件偵破的真實刑警,在劇中本色出演自己,極大增強了劇集的真實性和代入感。
如此,它才能在諸多紀實刑偵劇中脫穎而出,讓人難以忘懷。
甚至于,很多觀眾都誤以為,這就是在現實中跟拍的畫面,并不是真的電視連續劇。
不過,這種素人呈現出來的真實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劇集的表演水準。
部分素人在“表演”自己的過程中,缺乏一些專業化的精致,可能會讓觀眾感覺稍顯生硬。
所以,盡管是中國紀實刑偵劇中的佳作,但因為演技上的瑕疵,它只能屈居這個榜單的第二名了。
第一名:《中國刑偵1號案》9.2分
白寶山是中國刑偵史上,一個極為猖獗的悍匪,他犯案多起,入獄多次,仍然不知悔改。
出獄后,反而成了亡命之徒,連續殺害十幾人,搶劫了數百萬的錢財。
一度讓警方束手無策,最終被列為“中國刑偵一號案”的頭號通緝犯。
這部劇集,就是通過模擬真實場景、演員扮演真實人物、虛構故事情節等偽紀錄片手法,再現了一代悍匪白寶山的作惡過程。
但極為難得的是,劇集并沒有因為白寶山的惡人身份,而將他塑造成一個臉譜化的反派。
相反,還深入刻畫了他復雜的內心世界。
比如,他雖心狠手辣、殺人如麻,面對母親卻極其孝順,對待愛人也有柔情的一面。
尤其結尾處,他完全可以誓死抵抗警方的包圍,卻因母親在場而選擇放棄掙扎。
這也成了全劇最具震撼力的瞬間。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中的白寶山,是由近幾年經常塑造正面形象的丁勇岱飾演的。
想當年,因為他演得太好,很多觀眾都直呼他是“演白寶山的那個”。
看來,優秀的演員,無論演正派還是反派,都能把角色演到觀眾心里去。
此外,該劇還有一大看點,就是它對時代背景的真實還原。
從90年代警方的辦案方式,到各地口音混雜的角色塑造,再到素人演員帶來的粗糲質感,都讓觀眾仿佛置身那個久遠的年代。
所以說,它不僅是一部刑偵劇,更是一部濃縮了90年代社會風貌的紀實影像。
以上提到的作品,就是近30年來最好的10部的刑偵劇。
它們的評分、口碑,乃至在觀眾心中的地位,始終高居不下,不僅代表了國產刑偵劇的高光時刻,也見證了這一類型的不斷演進與突破。
你都看過哪幾部?最喜歡的又是哪一部?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告訴我,大家一起友好討論。(撰文:斯特不離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