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筑城,必建譙樓,此乃漢之遺風。在中國很多有歷史的城市,都會有一座譙樓,《辭海》的解釋是:“古時建筑在城門上用以瞭望的樓”。“偶逐征鴻過鄴城,譙樓鼓角晚連營”。古時人們建譙樓,總會在樓內懸巨鐘,置大鼓。每當晨鐘敲響,暮鼓回蕩,一座城市便有了時間的法度。
江西宜春,很多人知道這座城市是因為“一座叫春的城市”,宜春歷史悠久,古代也稱袁州,袁州也有譙樓,至今仍矗立在城市的中心位置。袁州譙樓的主要功能是報時,據考證,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集測時、守時、授時三大功能于一體的從事時間工作的地方天文臺。
我兩次去袁州譙樓,第一次下雨,第二次陰天,偶有一絲陽光,陽光出現的那一分鐘里,我拍下一張陽光斜斜射入城門洞的照片,這座譙樓距今已有800年歷史,晴朗的日子里,每天早晨和下午都會迎來一線陽光射入門洞。
袁州譙樓始建于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南唐袁州刺史劉仁瞻修建了一座既可用來瞭望和防御,又可用來敲鼓報時的譙樓。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知州滕強恕重建了這座集測時、守時、授時三大功能于一體的地方時間工作天文臺。
袁州譙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以購票登樓,我個人認為有幾大看點,一是現存最早的從事時間工作的地方天文臺,二是城墻磚上的字,三是不直的杉木柱子。
登樓而上,為了說明這里曾經是從事時間工作的天文臺,黃道經緯儀、日晷等古代天文學儀器模型擺在了城樓上。
連教科書的地動儀也擺了上來,歷史上這里有沒有這些東西不重要,關鍵就是要告訴你這里曾經是個天文臺。
譙樓分兩層,一層有星象學家袁天罡像,袁天罡是四川成都人,隋唐時期的相卜師、天文學家,中國堪輿學的鼻祖之一。
一樓有一些文字介紹,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告訴游客,袁州譙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集測時、守時、授時三大功能于一體的專門從事時間工作的地方天文臺。
有必要注意一下那幾根柱子,似乎不那么直。南宋時期知州滕強恕主持修建袁州譙樓,在采購梁柱木料上遇到了大麻煩,運來的24根粗杉,樹干大卻不直。
不過這并沒有難倒建筑工匠們,他們將這些并不筆直的粗壯柱子,巧妙地用在譙樓的主體建筑上。于是,袁州譙樓出現了中國建筑史上的一個奇觀:東八柱中八柱往東歪,西八柱往西歪。但它們共同支撐起了譙樓歇山重檐的樓頂,數百年過去了,這座譙樓一直挺立不倒。這些歪歪扭扭的柱子,也成了袁州譙樓的一大特色。
二樓設有鐘鼓,晨鐘暮鼓,所以袁州譙樓又被稱為“宜春鼓樓”,門前那條步行街也叫作鼓樓步行街。
明正德版《袁州府志》載:“譙樓,府治東。宋嘉定間,郡守滕強恕建。筑臺為樓五間,原置銅壺一座,并夜天池、日天池、平壺、萬水壺、水海、影表、定南針、添水桶、更籌、漏箭、鐵扳、鼓角,設陰陽生輪值候籌報時。”如今這套銅壺滴漏也被復原了出來,據說這套測時系統非常準確,以至于從朝廷到地方的時間確定,一度沿用袁州天文臺的測時、守時和授時模式。
很多人每天走過路過袁州譙樓,又要多少人根本不知道它輝煌的歷史,它比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天文臺都要早,比1276年建造的河南登封觀星臺還要早一些。
看完樓上的陳列,我建議你圍著譙樓走一圈,看看那些城磚上密密麻麻的文字,看看有沒有你感興趣的年代和地址。
城磚最早的銘文是宋淳祐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251年,距今760多年,當然這塊磚字跡并不明顯,所以一般游客也很難找到。
我能找到最早的城磚石明洪武十年的,也就是公元1377年,這種磚比較多見。
清道光十六年的城磚也比較多,估計1836年也有一次比較大的重修。
除了時間,有的城磚上還有地名、官職和人名等,來自萍鄉和萬載兩個縣的城磚比較多,萍鄉在1970年已經脫離宜春升級為地級市,萬載至今仍是宜春市轄縣。
看完譙樓也可以試試宜春菜,不得不推薦一下老宜春,如果你能吃辣的話直接沖就行了,人均三四十還是當地名店,而且連鎖店還不少。
袁州譙樓是宜春市地標建筑,是宜春歷史文化的代表,可惜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宜春,城區中所剩的古建筑也是屈指可數,幸好這座袁州譙樓歷經800年風雨,至今猶存。從瞭望、防御到授時,袁州譙樓見證著歷史,也見證著時間,既可以瞭望敵情,也能夠仰望星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