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上海天蟾逸夫舞臺的掌聲、叫好聲不斷。福建京劇院武生李哲以“武韻風華”京劇折子戲專場發起對第32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沖擊。當演出落幕,他將手中的捧花拋向觀眾席,這是他用肉身搏出的高光時刻。短短一個半小時,他在《林沖夜奔》的雪夜孤憤、《十八羅漢收大鵬》的佛魔激戰、《江海風流》的家國悲歌間橫跳,以三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在這項象征中國戲劇最高獎項的擂臺上留下武行人的印記。
武脈相承:代培生的破繭之路
福建京劇院誕生于淮海戰役中,已有76年歷史。1948年,武生名家李盛斌隨軍南下扎根福建,奠定劇院“武戲見長,文武并重”的傳統。從《真假美猴王》風靡海內外,到《大鬧天宮》成為京劇電影工程代表作,武戲始終是劇院的靈魂,而李哲是其中的第四代傳人。
當李哲站在側幕條,聽著前奏鑼鼓,或許恍惚間他會看見十一歲的自己——1992年,上海戲校福建代培班里那個刻苦練功小男孩。三十三年過去,當年的“代培生”已經成為了福建京劇院的“老大哥”,此次回滬,不僅是對他學藝至今的檢驗,更是他帶著武戲傳承的使命,向更高藝術殿堂的沖刺。
三出戲三重天:武生戲的“馬拉松”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林沖夜奔》是武生演員的試金石。”總導演林為林道出選擇這出戲的深意。舞臺上,李哲的表演嚴格遵循傳統。隨著一聲“啊嘿……”的開場回響,戲迷們的一聲聲“好”喊得擲地有聲。李哲身著墨色箭衣,在“望家鄉去路遙,想母妻將誰靠,俺這里吉兇未可知,她那里生死應難料……嘆英雄氣怎消!”的唱詞中,將林沖夜奔時的孤憤蒼涼化入每一個鷂子翻身、每一次跺泥亮相。
這種嚴謹源于名家指導。張幼麟親授的《十八羅漢收大鵬》中,李哲的把子功令人驚嘆。舞臺上,十八羅漢輪番上陣,李哲飾演的金翅大鵬逐一應戰,各種兵器拋接分毫不差。林為林特別說明:“張老師強調‘不能走筍子’(即動作不走樣),李哲的每一招都經得起特寫鏡頭考驗。”
“武生主演的大戲太少,新編歷史劇《江海風流》是為李哲量身定做。”福建京劇院院長孫勁梅表示,這出戲展現出武生的新可能。劇中的鄭成功既有“南京之戰”中的身段展示,又有“痛失愛將”的精彩唱段,文武并重好不過癮。
“第一次全劇彩排時,演到《江海風流》我腿都是軟的,體力上已經到了自己的極限。”連演下來,這三出折子戲比演全本大戲還吃功夫。而這位44歲的武生演員一遍遍咬著牙告訴自己:這說明練得還不夠!
“武戲演員培養周期長、傷病多、藝術生涯相對較短,現在優秀武生是‘稀缺人才’。”福建省文旅廳藝術處處長陳吟說出了行業困境。正因如此,福建省京劇院全力支持李哲競逐梅花獎。“這不僅是對個人的肯定,更是給年輕武行點燃希望。”
對李哲來說,在練功房翻跟頭、耍槍棒的日子就是他最珍貴的記憶,武戲早已融入他的藝術生命。平均年齡35歲的年輕隊伍里,李哲以“每日早功不斷”成為標桿。福建省戲劇家協會駐會副主席余守英說:“他的功是‘摔’出來的,大年三十的練功房總有他的身影。”
“得不得獎并不是最重要的。”李哲直言,能站上梅花獎舞臺已是幸運,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過程讓更多人看到武生演員的堅守。“我想告訴師弟們,多練點功沒事,練不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