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MSC集裝箱船紅海擱淺,疑遭GPS干擾攻擊
2025年5月10日,一艘懸掛利比里亞船旗的7000TEU級別集裝箱船“MSC ANTONIA”在紅海靠近沙特吉達港的伊麗莎淺灘(Eliza Shoals)意外擱淺。事發時,該船正從蘇丹巴薩耶爾港駛往吉達港。根據相關海事數據與安全機構披露,此次事故極可能與GPS干擾(GPS jamming)及欺騙(spoofing)行為密切相關,事件引發了全球航運業對導航安全的高度關注。
事故經過:擱淺四日未解,GPS干擾或為主因
船視寶為信德海事網提供的信息顯示,MSC ANTONIA號自5月10日擱淺以來,截至5月14日(周三)仍然處于淺灘,暫無脫困跡象。相關專業人士分析認為,此次擱淺事故并非單純人為導航失誤或機械故障,而是受到了“GPS欺騙”的直接影響。
海事數據技術公司Windward利用其MaritimeAI?系統追蹤分析發現,MSC ANTONIA在事發前航跡出現異常偏移,存在明顯“跳變”現象——即AIS軌跡突然大幅跳躍,疑似船舶導航系統所接收到的GPS信號遭到人為篡改。
船視寶提供的有關于該輪的AIS軌跡顯示也出現了類似現象
Windward首席執行官Ami Daniel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AIS軌跡異常圖像,并指出:“這是一個切實存在的威脅。作為曾經歷擱淺的船員,我知道這種情況多么危險,極端情況下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甚至人員傷亡。”
“GPS戰”升級:紅海成“重災區”
Windward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顯示,全球GPS干擾事件顯著上升,紅海、波羅的海、地中海東部、黑海、阿曼灣、蘇丹沿岸及中國近海等地成為高發區域。(詳情見:→;→)
尤以紅海最為嚴重,僅2025年第一季度就有超過180艘船只在該海域受到干擾影響。報告指出,干擾模式已從早期“點狀欺騙”進化為“區域式攻擊”,且干擾強度與跳變距離大幅上升——從2024年第四季度平均600公里,暴增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6,300公里,技術能力之提升令人震驚。
有專家指出,當前用于基本GPS干擾的設備成本甚至不到100美元,若由國家級力量操作,可對整個海域實施大范圍信號欺騙,“不僅是可能性,而是現實”。
行業高度警覺,防護體系亟待升級
目前,MSC尚未就事故做出正式回應。
事故發生后,包括Windward、Thetius、CyberOwl、HFW等在內的多家海事技術與法律機構再次呼吁國際航運業加強對船舶網絡安全與導航防護的重視。《The Great Disconnect》報告早在去年就指出,當前船舶系統在GPS欺騙與AIS偽造面前仍存在巨大漏洞,如2019年Stena Impero油輪被誤導駛入伊朗水域即為典型案例。
在人工智能與遙感技術助力下,盡管能夠較快識別可疑航跡與干擾模式,但根本問題在于航行系統對外部干擾的防御能力嚴重不足。Windward強調,僅依靠事后分析并不足以防范風險,“必須從技術源頭重構導航信任機制”。
運營背景與歷史事故記錄
“MSC ANTONIA”號建造于2009年,懸掛利比里亞船旗,由全球最大班輪公司之一的地中海航運公司(MSC)運營,船舶總長約304米,最大載箱量近7,000標準箱(TEU),主要服務于MSC的“西地中海–紅海”航線,常規掛靠沙特吉達港。
值得注意的是,該船在2023年秋季也曾因繞行好望角遇上惡劣天氣,在南非海域發生貨損事故,導致46個集裝箱落海,曾引發廣泛關注。(相關閱讀:)
一場擱淺,撕開“數字海戰”的隱秘角落
MSC ANTONIA號擱淺事件,不僅是一場單一的航運事故,更是對當前全球海上安全體系的警示。在數字化與地緣政治疊加博弈的新時代,航運業或將面臨更復雜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如何構建堅固的網絡導航防護墻,或許比造更大的船、跑更快的航線更為緊迫。
【投稿】【提供線索】【轉載】請后臺留言或電郵投稿,主題格式為【投稿】+文章標題,發送至media@xindemarine.com郵箱。
聯系主編:陳洋159985119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