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自治縣大營鎮妹場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也曾經是貴州的石漠化“重災區”,生態環境脆弱,土地零散貧瘠。當地村民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干勁,石縫求生,在筑牢生態屏障的同時,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精品水果,讓石漠化坡地變成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黃金果”。
大營鎮枇杷迎來豐收
時下,大營鎮妹場村巖腳組半山上的枇杷迎來豐收,金燦燦的果實裹著外衣綴滿枝頭,村里種植大戶張金正忙著搶收鮮果,將這份初夏的“黃金果”銷往縣城周邊市場。
走進巖腳組半山上一處隨山勢而種的枇杷林,連綿成片又錯落有致,枇杷樹枝頭上掛滿紙袋,掀開這層“保護衣”,飽滿圓潤、金黃透亮的枇杷就呈現眼前,令人垂涎欲滴。村民穿梭林間,采收成熟枇杷。
張金告訴記者:“今年的枇杷還可以,比往年好多了,從5月10日后就開始采收,現在已經賣掉三分之一,價格在3至5元之間,今年預計產量在8000斤左右?!?/p>
金燦燦的枇杷綴滿枝頭
“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放在張金身上最為合適不過,在石漠化嚴重、土地貧瘠的山旮旯里能種出枇杷真是一個奇跡!2017年,為了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長期在外務工的張金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他用自家的土地和從村民手中流轉來的15畝土地種植枇杷。當時就被村里很多老人潑了冷水,說這個山旮旯里連種植玉米都沒有收成,更何況栽種枇杷,簡直不可理喻!一向不服輸的張金還是堅持自己的創業想法,花15000多元從外地購回枇杷苗,并雇人栽種。雖是精心呵護,但最后成活下來的還是所剩無幾。遭受打擊的張金并不氣餒,而是通過咨詢相關的林業專家和在網上查找學習,自己摸索出了一套種植方法,就是用本地枇杷樹苗進行嫁接,這樣成活率較高?,F在,在張金的帶動下,周邊的村民也開始種植枇杷。
因妹場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低熱濕潤的氣候,為枇杷生長提供充足光照,產出的枇杷皮薄肉厚、柔軟多汁,深受市場喜愛。張金說:“我們栽種的枇杷口感比較好,甜度高、個頭大,我們都是套的兩層袋?!?/p>
“以前地里都是種原始農作物,如玉米、雜糧等,一年下來收入才幾百來塊,自從種植枇杷后,村民的收入都翻了好幾倍?!贝鬆I鎮妹場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李正軍說道。
大營鎮屬于喀斯特巖溶山區,當地政府通過大力發展荒山經濟,打造“黃金果”等舉措,在石漠化土地上尋找到了發展出路。
“近年來, 大營立足自身優勢發展產業,在石漠化成片地區及荒山上大力發展精品果園。現種植有枇杷900余畝,是大營鎮的主推發展產業,以大戶為主,小戶為輔,鎮政府主要把道路設施做好,帶動農戶創業增收,今年帶動種植農戶戶均增收1000余元。下一步我們將加大資金支持,大力發展荒山經濟。” 大營鎮鎮長吳剛如是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