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當年買增程車的時候,我是真的信心滿滿。
覺得“可油可電、大空間、續航長”——這不就是新能源里的最優解嗎?
身邊人也一個接一個換增程車,我也沒多想,直接一步到位。
結果呢?才用了不到兩年,我就把它賣了,換成了純電。
一開始我還不好意思跟人說,怕被笑“開倒車”。
但開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只想說:有些話,真的不吐不快。
太多關于“增程值不值得買”的說法,現在回頭看,全錯了。
甚至可以說,很多被營銷騙得不輕。
為什么這么說呢?增程車到底有什么問題,為啥買的人不少,后悔的也多呢?
01 為什么很多人喜歡買增程車?
其實現在回頭看,喜歡增程車的人,并不是真的不懂車。
而是從各種角度看,它解決了很多“普通人在意的事情”。
比如最關鍵的——續航焦慮。
純電不管怎么樣,都會擔心沒電的情況,甚至沒有充電樁。
但增程的一句“油箱兜底”,就把這個焦慮掐斷了,特別適合不喜歡冒風險的人。
再說實用性。
不少增程車空間大、配置高,還帶電驅的絲滑感,外加一個“我也能加油”的安全感。
說白了,就是一種看起來全都能兼顧的方案。
你通勤行、帶娃行、跑遠路也行——誰不喜歡“全能”呢?
還有一個很現實的點:配套還沒那么成熟的時候,增程是“最保險”的選擇。
說白了,不是每個人家門口都有樁,也不是所有人都習慣研究“充電路線”。
特別是剛從油車過渡過來的人,增程聽起來,像是一個“讓人安心”的緩沖帶。
所以增程車火得很有道理。
不是車企忽悠人,而是它精準拿捏了大多數人“寧可求穩,不愿折騰”的心理。
只是可惜,真用起來才發現:
有些“面面俱到”的東西,往往也意味著“哪一面都差點意思”。
02 增程有哪些缺點,使得不少人換成了純電?
增程車真正讓人“開始動搖”的,不是某個具體毛病——
而是你用著用著,會越來越覺得:這車,不是不能用,而是“怎么都不太舒服”。
第一個最直接的,就是“續航焦慮沒解決,反而變成雙焦慮”。
表面上增程是“電不夠就用油”,但你真用上就會發現:
你既怕沒電,又舍不得用油。
電跑得短,冬天掉得快,一充就得一小時,你煩;
油能跑,但油價又貴,電驅變發動機帶動后,頓挫、噪音、油耗全上來,你更煩。
用電焦慮,用油又內疚——明明是“雙保險”,結果成了“雙折磨”。
第二,就是駕駛體驗“前后落差大”。
你用電開的時候很爽,安靜、絲滑、加速猛;
但一旦饋電,發動機接入,整個車的高級感就瞬間塌了。
聲音大了,動力變遲鈍,車里頓挫感上來,一腳油下去,心也跟著抖。
尤其是高速上超車,你會明顯感覺到:饋電時動力衰減很明顯,根本使不上勁。
說白了,有電時,你像在開保時捷;饋電時,感覺連馬路三大媽都不如!
所以為什么很多人換純電?
不是他們不懂增程的邏輯,而是增程的某些煩惱,其實遠勝過純電。
03 這說明增程車不能買嗎?
說到這,倒不是要一棍子打死增程車。
它的確有用,但前提是——你真的需要,你滿足條件。
比如你你家里有充電樁,根本無需糾結充電問題,回家插個槍就好了;
或者說你真的經常跑長途,而且對用油不敏感,那開起來也很舒服。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沒有家充設施,又對加油斤斤計較,平時也不咋跑遠路……
那我勸你,別光盯著“可油可電”這四個字,一定要冷靜想清楚兩件事:
第一,你真的能接受增程車的充電頻次和效率嗎?
“電為主、油兜底”聽起來很理想,但前提是——充電方便且效率高。
問題是,增程可沒那么理想。
它電池小、純電續航短,兩三天就得充一次電;
但每次充電,又慢得讓人抓狂——
別指望像主流純電那樣動輒120kW起步,很多增程車的快充功率連70kW都不到。
這意味著,想“快充補能”,你得在樁邊蹲一個小時起,還不一定充得滿。
這真不是說說而已,而是一件日常使用中非常真實、非常消耗耐心的事。
第二,你真有那么強烈的長途焦慮嗎?
說白了,大多數人一年到頭,真正跑長途的日子可能也就三五天。
但為了這3-5天,卻背著365天的油箱,其實并不劃算。
更殘酷的情況是,很多人的活動半徑不會超過500km ,長途也是高鐵和飛機。
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純電足夠了,也沒有什么焦慮感,沒啥必要上增程。
歸而言之就是,買車從來不是“誰更全能”,而是“誰更適合”。
所以,在你糾結增程還是純電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一句話:
你買車,是在滿足真正的生活,還是滿足對生活的幻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