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了,用不來外賣,就喜歡自己去買菜,可菜市離得有點遠”“我經常出差,父母在家偶爾有點緊急狀況需要幫助的時候,我最擔心”“光是給家里桌子挪個位置,對獨居老人來說都不容易”……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這些居家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困擾著很多家庭,而當下,這些難題或許有了新的解題思路——“物業+養老”模式。
閔行區以莘莊鎮、顓橋鎮、莘莊工業區為試點,通過資源整合、機制創新、智慧賦能,探索構建物業+養老”的為老服務體系,豐富養老服務新模式。
細化服務清單,讓老人更滿意
老人們需要什么服務?目前提供的服務還有哪些部分可以提升?顓橋鎮龍澤苑是動遷小區,老年居民較多,有60歲以上的常住居民800余人。
君一居委書記王健注意到,小區獨居老人每家的情況略有不同,有的老人生活能夠自理,但是遇到需要搬重物,拿快遞這些體力活時,力不從心;有的老人行動不便,一旦有突發情況,還是需要物業和小區志愿者及時搭把手。
在居委和物業及小區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聚焦老年群體生活痛點的“基礎服務+個性定制”服務矩陣應運而生。小區物業針對特殊群體需求,推出“一人一策”定制方案。
物業人員上門為匡阿姨挪動桌子
八十多歲的匡阿姨是一位獨居老人,行動不便,子女工作又比較忙,平時主要靠請阿姨照顧日常起居。物業就接到過匡阿姨家的電話,需要挪動家里的餐桌。接到需求后,物業迅速通知工作人員上門為匡阿姨挪動了餐桌位置。
匡阿姨對物業所提供的服務很滿意,“每次都是一個電話,物業很快就來家里幫忙,有求必應。”
在莘莊鎮,錦澳家園推出的“物業代跑腿”服務也備受好評,累計完成上門維修、藥品代購、事項代辦、送餐上門等服務660余次。
智慧化手段賦能養老,讓響應更高效
“有一次我家電路壞掉了,很危險,我很著急。還好有物業,我說明情況后,他們很快就來修好了。”袁伯伯也是一位獨居老人,他告訴記者,過去遇到類似問題時,他往往是求助妹夫,妹夫從其他地方趕過來幫忙解決,要花費不少時間。而現在,物業響應速度很快,讓袁伯伯的問題可以快速得到解決。
物業人員為袁伯伯檢查煤氣灶
龍澤苑物業打造了“一鍵通”服務平臺,累計處理緊急呼叫事件178次。物業通過智能化手段,整合智能呼叫、紅外探測等物聯網設備,建成覆蓋社區的數字養老服務平臺,實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置。
龍澤苑物業依托為老服務平臺賦能社區養老
莘莊鎮錦澳家園智能門磁示意圖
莘莊鎮錦澳家園的智能紅外探測、智能門磁探測、智能煙霧探測等設備已覆蓋社區內的16棟居民樓,為134位老年人提供了遠程監測服務,發現并干預了856次健康風險事件。
服務模式創新,讓居家養老更方便
“今天這西瓜不錯,8424品種,得買個嘗嘗。”周二早上,龍澤苑小區內的便民蔬菜水果集市前,很多居民已經開始在挑選,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年人。
順著集市再往前走就是便民理發點位,一次10元,一位爺叔正在理發,旁邊還有人在排隊。“不用出小區就可以把頭發打理好,多方便呀。”
為了方便居民日常買菜、理發等生活需求,小區推出了“家門口的服務站”。物業工作人員介紹,每逢周二、周五、周日,集市售賣人員和理發師都會來到小區,這些便民服務深受小區老年居民的好評。
除了有“家門口的服務站”,物業服務人員中的保安、保潔、維修等人員也加入了養老志愿服務隊伍,建立定期上門關愛巡視機制,及時發現并解決老年人家庭中的各類問題隱患。
區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深度整合物業及居委會貼近居民、響應快速的優勢資源,形成“1+1+N”服務架構,以物業服務站點為樞紐,以養老顧問、管家、志愿者為核心,聯動社區內、社區周邊的各類資源,為社區內有需求的老年人群體提供服務。
以莘莊鎮錦澳家園為例,物業人員經專業培訓后承擔健康監測、應急響應等養老服務職能,配合專業機構開展的日間照料、康復護理等服務,形成15分鐘養老服務響應圈。
目前,閔行區莘莊、顓橋2個鎮已開展“物業+養老”試點工作,莘莊工業區也在按計劃推進,惠及上百戶老年人家庭。下階段,將持續挖掘服務資源,培訓專業的物業養老服務人員,推動物業服務與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讓更多老年人在家門口實現“老有頤養”的美好愿景。
記者:臧尊
視頻:王淑均 姚俊杰
初審:林心怡
復審:方雨斌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