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激發老中青三代人的家國情懷,“今日閔行”聯合顓橋鎮結合“5·16”紀念顓橋解放日推出“情系家園守初心 薪火相傳向未來”系列,通過共度“政治生日”,讓紅色文化、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代代相傳。
顓橋是一塊蘊含紅色基因的土地,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1945年,紅色的火種來到顓橋,顓橋小學成立了中共地下聯絡站,從此顓橋的百姓有了領路人……
近日,由顓橋鎮示范性學區紅色文化聯盟主辦,來自全鎮各小學、初中及高中的學生們積極參與,用畫筆描繪出了他們對顓橋紅色文化的理解與暢想。經過專家評審,眾多優秀獲獎作品脫穎而出。
這些獲獎作品內容豐富多樣,既有對顓橋紅色文化資源場景的藝術再現,也有對近年來紅色文化活動場景的生動描繪,展現了顓橋人民對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走進顓橋小學,聆聽中共地下聯絡站的故事,讓田外初中吳悅涵萌生了創作剪紙作品的靈感。“既要讓黨旗飄揚起來,又要保持剪紙的整體連貫性。”這位初中生在創作《薪火相傳·顓橋盛景》時,反復調整紀念碑與黨旗的構圖比例,最終采用頭尾相連的和平鴿、精細雕刻的花卉紋樣,將革命歷史的厚重感與剪紙藝術的靈動性完美融合。她坦言,整個創作過程既是技藝的磨煉,更是對家鄉紅色基因的深度解碼。
北外田園高中袁卓琳選擇以《申報》頭版形式再現英烈曹仁壽的事跡,黑白主調中唯一亮彩的光榮獎章,構成極具震撼力的視覺語言。“時間可以改變介質載體,但英雄精神永不褪色。”這位創作者用現代藝術手法重構歷史現場,展現出青少年對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思考。
此外,還有以青少年獨特視角出發,對未來顓橋城市建設、人民生活及科技發展的暢想,畫面充滿創意與活力。顓橋小學低年級學生的作品則流露出純真爛漫的赤子情懷。孫涵熙用黨旗串聯時空的《長河未央·顓橋晨與星》,架起歷史與未來的彩虹橋;韓國籍學生李祹(LEE DO)創作的《在紅色的顓橋,我的夢想在成長》,以顓橋紅色文化地圖為靈感,融入顓橋Logo,及IP“顓小鶴”,展現出跨國界的地域認同。“顓橋的紅色故事就像種子,種在每個孩子心里都會開出不同的花。”賽事評委如此評價。
希望大家從作品中的歷史細節、人文情懷與創新思維中,感受紅色文化在顓橋的扎根、生長與煥新。
▲精選優秀獲獎作品
獲獎名單
供稿:顓小鶴
編輯:高淑婷
初審:林心怡
復審:何婷婷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