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商業認知,解讀財富密碼」
本文是萬叔的第684篇原創
大家好,我是創始人萬叔。
最近兩個關于代際傳承的事件引發了完全相反的輿論場景。
董小姐的"4+4"計劃被罵上熱搜,被指責為門閥世家。
而金龜子女兒劉楚恬被質疑蹭媽媽流量時,她奮起反擊卻獲得大量網友支持。
萬叔刷手機時看到這兩個案例,腦子里嗡的一下。
有意思啊。太有意思了。
這種差異讓萬叔想起前段時間的咨詢項目。
一個年輕同事問萬叔看啥看法,為啥網友態度差這么多。
以下是正文。
萬叔說,這其實,是人們對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心理預期和認知偏差。
輿論從來不是公正的法庭,沒有對錯。
情緒的垃圾場,本質是偏見和立場。
萬叔之前在某500強企業,做文化變革項目,同樣的行為,在不同部門,結果不一樣。
比如研發部門遲到,大家覺得是天才做事不受時間約束。
銷售部門遲到,立馬被罵紀律渙散。
人就這樣,先有立場,再找理由。
你看同一事情做出截然不同判斷,這就是認知偏差。
說人話就是,我們看問題時,會自動戴上有色眼鏡。
想過沒有,為啥你對董小姐的高校教職代際傳承極度敏感,卻對娛樂圈的代際傳承無所謂?
因為不同的基準線。
教育行業被當成理應公平競爭,任何世襲都是對機會公平的褻瀆。
而娛樂圈呢?
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游戲,有家庭背景不足為奇。
在萬叔看來,這就是典型的歸因偏差。
董小姐干啥了?
她加入了4+4計劃,想在海外讀完博士后回國進名校,當醫生,未來搞行政。
這被視為利用家族資源和tz內關系網,破壞公平。
金龜子女兒王逸宸呢?
她懟了質疑她蹭母親流量的網友,堅持自己有蹭媽媽流量的權利。
這被視為年輕人不甘被定義的勇氣。
不同的評價。
前者被歸為特權尋租,后者被歸為將心比心。
為啥?
因為走教育后門,破壞了絕大多數人的基準線。
而蹭一蹭流量、點點贊、給兒女準備點房車彩禮這些,人人都會干。
你罵這個,等于罵了所有普通家庭。
再聊深一點。
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真相,只有多重視角的公平。
結果公平、機會公平、程序公平。
這三種不同的公平視角,決定了如何評判社會現象。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有50個孩子的徐波,你買了50個蘋果怎么分配?
一人一個,這是結果公平。
看著很公平,但忽略了孩子們的年齡、身體狀況和喜好差異。
機會公平,讓所有孩子在一條線上,都有一次拿蘋果的機會,拿到多少看自己本事。
程序公平,則關注的是分配過程是否遵循合理規則。
比如,可以制定一個規則:孩子們按照年齡從小到大依次排隊,每個孩子可以挑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蘋果。
在董小姐事件中,人們關注的是機會公平被破壞。
而在金龜子女兒事件中,大家更寬容,因為娛樂圈本就不被期待有啥機會平等。
在兩個微信群里,萬叔以前分享過幾乎一模一樣的企業繼承案例。
一個發生在國企,一個發生在民企。
對gq的繼承幾乎是一邊倒的批評,而對mq的繼承,則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理解。
一個是剝奪了能者居之的機會公平,被狂噴。
一個是血緣繼承的程序公平,被認可。
這種不同視角和價值觀的輸出,造成了五彩繽紛的價值觀。
真相是啥?
在萬叔看來,這種現象,反映的是,對階級固化的焦慮和無力感。
這也是為啥,萬叔講階級躍遷,得到很多普通人響應的原因。
教育一直被視為,階級躍遷的最后希望。
當這條路,也存在代際傳承時,憤怒可想而知。
而娛樂圈?
那本來就不是普通人的通道。
想想看,有誰會把"我的孩子將來要成為明星"作為認真的人生規劃?
但我要讓孩子考上好大學,卻是我們作為父母,千萬家庭的共識。
這世界的本質,多是關于利益與公平的博弈。
在社會資源分配的時候,雙方力量旗鼓相當,正義的、高效的方案能戰勝私欲的、低效的方案。
但,萬叔服務的幾百家企業來看,現實中,力量往往不對等。
萬叔之前看北京做的一個調研,發現無論高知白領,還是普通工薪族,對教育公平的渴望程度遠超其他領域。
之前寫過《》
但是,中產這個偽概念,每一代有人滑落不可避免。
而且這種情緒,在經濟下行期,會被放大。
過去,當經濟高速增長,你會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
你會相信只要夠努力,總能找到上升通道。
現在不一樣了。
增長放緩,機會減少,競爭加劇。
對大多數人而言,真正的競爭力只能靠自己搞。
萬叔在設計企業薪酬體系時就強調,降低年工資比重,提升績效影響,目的是增強組織活力,給年輕人更多機會。
但也遇見過,企業高管對萬叔說,你的理論很好,但我弟弟不能拿比普通員工低的工資啊,他畢竟是老板的弟弟。
你看,這就是現實。
公平是個好東西,但在利益面前,它往往會被扭曲。
這也是萬叔說,為什么要有利益視角。
看得懂了,才有可能改變它。
我們對董小姐指責嚴厲,是因為我們期待教育是最后的公平競技場。
我們對金龜子女兒寬容,是因為我們可憐天下父母心。
認知基準線不同,評價就不同。
聽過一個段子,一個教授在課堂上,慷慨激昂地批評階層固化,下課后急匆匆趕去給自己孩子上鋼琴課、奧數班。
這是人性。
我們誰不是一邊追求公平,一邊為自己的孩子尋求優勢?
這是個充滿人情世故的社會。
更需要我們堅持科學決策、提供高質量決策視角。
不要陷入真假對錯的,簡單二分法。
不然今天這個對,明天那個對。
歷史上,吳三桂的例子。
他引清兵入關,卻以"沖冠一怒為紅顏"自我辯解。
于是這個引入外族的人物,變成了一個略顯戲謔的笑談。
理無可恕,情有可原。
為什么?
因為評判他的角度,多數人站在了男女癡情、紅顏禍水的基準線上,帶入思考,責任被分攤了。
這就是陽謀級別的誤導基準線,讓人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斷和評價。
如果看懂了,小到職場生活,大到決策公關,你大概率,都能變得更好一點。
ps:今天的深度文章已更新在星球中,大家記得掃碼查看~
如果大家沒有進星球的話,掃描文末二維碼可以領100元優惠券噢~
關注萬叔,階級躍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