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佳潔
地處黃河尾閭的利津,隸屬于東營市,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以“渠展之鹽”著稱。金明昌三年(1193)置縣,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因利津古城的整體輪廓似一只鳳凰,又被冠以“鳳凰城”的美名。
這里緊鄰黃河,自古人杰地靈,物產豐富,地方名吃繁多,鹽窩全羊湯、黃河故道鮮魚湯、北嶺丸子等享譽四方,其中的代表利津水煎包以“色澤金黃、一面焦脆、三面嫩軟、脆而不硬、香而不膩”而備受青睞
清晨,來到利津的大街小巷,最愜意的莫過于點上一盤水煎包,體驗生活的鮮活與美好。
街旁簡簡單單幾張木桌,幾個人圍坐其旁,待水煎包上桌,咬一口包子,就著生蒜瓣,面與餡料交織的鮮香中和了蒜的味道,余韻讓人直呼一個字:“爽”!
利津水煎包的餡料品類繁多,最受當地人歡迎的當數韭菜肉餡。三四月份,儲存了一冬能量的頭茬韭菜破土而出,在黃河水的灌溉下,長得新鮮壯實。
新鮮韭菜切段備用,拌肉餡要精選三肥七瘦的五花肉,加特制的面醬、“三油”(豆油、大油、麻油)、蔥、姜等調制,此外還要加入特制的老湯。
老湯熬制以豬骨頭、豬皮、老母雞為主料,輔以桂枝、八角、丁香、豆蔻等十幾味調料,小火煨數個小時,待肉香與調料的特殊香氣充分融合后,將濃湯倒入調制好的肉餡中。
老湯的熬制使得餡料香味四溢,這也要求制作者要提前數個小時進行準備。凌晨,當整座小城還在酣睡中,水煎包手藝人已將燈火點亮,開始一天的忙碌。
把包子做熟的過程,利津俗稱“打包子”。打包子用平底鍋,以使包子受熱均勻。
鍋底燒至大概三十度,先澆一層底油,包好的包子封口朝下,一圈圈在鍋里擺好。待火漸旺后,邊在鍋里澆一層“搭面水”(即在水中加入適量面粉),邊用起子將包子進行翻個兒。
然后,蓋嚴鍋蓋,大概十二三分鐘后,面漿水全部收盡之時,再用細嘴油壺沿包子邊緣的縫隙淋油,靜待片刻,水煎包就可以出鍋了。
做好水煎包需要歷經數道工序,為保證包子的口感,打包子多以灶膛燒柴草以掌控火候,從點單到吃上新鮮出爐的水煎包,常常需要經過十幾分鐘的等待。
水煎包呈上的一瞬間,扣在盤子里的一整個滿月般金黃璀璨,讓人頓感等待的焦躁煙消云散。
大清早,咬一口熱乎的水煎包,就一口新鮮的黃河口鯽魚湯,舌尖留存的余韻讓人全身熨帖,也為新一天的奔忙蓄滿動力。
剛出鍋的水煎包色澤金黃,一面酥脆,三面嫩軟,咬在嘴里,一口爆汁。
相傳,清代文學家蒲松齡來利津拜訪李見田(《聊齋志異》“戲術”一文主人公)時,李見田就用水煎包熱情款待他。品嘗過后,蒲公盛贊不止,嘆曰“利津水煎包可與周村燒餅齊名耳”。
相傳利津水煎包始于清代,揚名于民國年間,迄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民國初期,在附近各縣,提起地方名吃,人們總是說“利津水煎包、蒲臺面(條)、濱縣名吃鍋子餅”。
早在清光緒年間,利津縣城和各大鄉鎮就有很多經營水煎包的專業戶。因水煎包制作工藝中有“水煮油煎”這一工序,加之工藝成熟于利津,故名為利津水煎包。
2016年,利津水煎包傳統技藝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