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牡丹,不少菏澤人會自豪地說“曹州牡丹甲天下”或“菏澤牡丹甲天下”。那么“曹州牡丹甲天下”這一說法是從哪兒來的呢?菏澤籍文史學者榮宏君研究發現,“曹州牡丹甲天下”并非某一古籍或詩句中的原話,而是融合了明清文獻對曹州牡丹的贊譽、民間傳頌以及現代文化傳播逐漸形成的。在此過程中,一代廉吏、清乾隆時期曹縣知縣劉大紳的詩作《牡丹行》起到了關鍵性的總結與傳播作用。
曹南牡丹甲于海內
“曹州牡丹種植歷史悠久,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明萬歷時期的園藝家薛鳳翔著有《亳州牡丹史》,在書中就記錄了安徽亳州引種自曹州的二十個牡丹新品種。”5月13日,菏澤籍文史學者榮宏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明代著名學者謝肇淛曾多次到曹州觀賞牡丹,他在專著《五雜俎》中寫道:“余過濮州、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氣逆鼻,蓋家家圃畦中俱植之,若蔬菜然。”曹縣隸屬于曹州,因境內有曹南山,故又雅稱曹南。有一年春天,謝肇淛巡視黃河,公干之余,來到曹縣名士王五云家賞花。他說王家牡丹園“一望云錦,五色奪目”,這反映出當時曹州牡丹栽培技術的成熟和園林藝術的高度發展。
據康熙二十四年《兗州府曹縣志》記載:“至于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從此曹州逐漸占據牡丹舞臺的核心位置。康熙帝師王曰高曾數次到曹州看牡丹,他為曹州牡丹之盛深深震撼,寫下《曹南牡丹四首》,其中一首寫道:“一見曹南三百種,從今不數洛花紅。”
清康熙年間,曹州儒學學正、山東沾化人蘇毓眉寫出《曹南牡丹譜》一書,其中有 “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內”的語句。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中也有“曹州牡丹甲齊魯”之說,并依曹州牡丹為原型,創作了膾炙人口的花仙故事《葛巾》。
“《五雜俎》和《曹南牡丹譜》所記載的曹州牡丹文獻史料,為明清文人關注和研究曹州牡丹提供了重要依據,推動了曹州牡丹從民間種植向文化符號的轉化,蘇毓眉所說的‘曹南牡丹甲于海內’的語句,更是間接促進了‘曹州牡丹甲天下’這一名句的形成。”榮宏君說。
“另外,‘甲天下’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詩人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句,‘曹州牡丹甲天下’的表述方式可能就借鑒了這個經典說法。”榮宏君說。
劉大紳與詩作《牡丹行》
“在‘曹州牡丹甲天下’這一文化現象形成過程中,清乾隆時期的學者、詩人、曹縣知縣劉大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來成為學界關注與研究的重要對象。”榮宏君介紹。
劉大紳祖籍江西臨川,生于云南寧州,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進士,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從山東新城調任曹縣知縣。在任期間他為官清廉,關心民瘼,展現出優秀的為官品質和愛民情懷。
劉大紳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著有《寄庵文抄》三卷和《寄庵詩抄》三十卷傳世。在《寄庵詩抄》中有多首描寫曹縣的詩歌,尤其是他對曹州牡丹印象深刻,歸里后,曾寫下七言古詩《牡丹行》。
榮宏君介紹,劉大紳的這首《牡丹行》為研究“曹州牡丹甲天下”的出處提供了關鍵線索。詩開篇就將洛陽、天彭牡丹與曹州牡丹進行對比,“洛陽花事既消歇,天彭亦號小西京”,這是說南宋時期,洛陽因為金兵南下,牡丹田早就一片狼藉,往日牡丹的繁盛早已不見蹤影,反倒是遠離中原的四川天彭地區,牡丹生長旺盛。“當時中原已淪沒,南人未到曹南城”表明曾因地域與歷史原因,曹州牡丹不被南方人熟知,但實際上其品質超凡,暗示曹州牡丹后來居上。“人間尤物不可見,姚黃魏紫空聞名”,強調曹州牡丹是人間極品,姚黃魏紫等名品更是久負盛名。“狀元得稱第一種,玉樓禁苑齊爭榮。天香一品及三變,恨不歐陽同日生”等詩句,具體贊美了曹州牡丹狀元紅、玉樓春、天香一品、嬌容三變等多個優秀品種,稱其在皇家園林與各處都能爭奇斗艷。詩人甚至感慨恨不能與著有《洛陽牡丹記》的歐陽修同世交流,足見其對曹州牡丹的喜愛之情。“佛頭之青更奇絕,春花百種誰抗衡”進一步突出曹州牡丹中佛頭青品種的奇絕,認為其他春花皆無法與之媲美。
接著詩中描述了乾隆年間黃河漫溢對曹州牡丹的影響,“靈犀奮勇毒龍怒,洪濤一鼓翻長鯨。青疇綠壤卷入水,草木非敵難為勍”,兇猛的洪水將農田綠地吞噬,牡丹等草木難以抵擋。“嗟我不才從事晚,春風到日花間行。眼中猶見十馀種,醉倚酒甕聽流鶯”,詩人感慨自己來到曹縣較晚,只能見到十多種牡丹,體現出黃河水患對曹州牡丹的影響。在這一段詩下,他還特意加了詩注:“志言:曹州牡丹甲于天下。乾隆年間,黃河漫溢,少不如前,然猶冠諸郡也。”詩中有史,以詩證史,這段詩注不僅是對詩歌內容的有力補充,更是為后世保留了彌足珍貴的歷史細節。它以簡潔的文字,勾勒出曹州牡丹從“甲于天下”到因黃河水患“少不如前,然猶冠諸郡也”的興衰變遷。
在《牡丹行》中,劉大紳還寫到“絕色寧惟老夫喜,芳容亦使山妻驚。看花十日忘昏曉,足賞一年弄花情”,表明詩人和妻子都為牡丹芳容驚嘆,看花十日忘記時間,體現對曹州牡丹的極度喜愛,以賞花來寄托一年的情感。
“綜合來看,劉大紳的《牡丹行》所做的詩注,是其通讀明清曹州方志以及自己對曹州牡丹的真實感受而做出的精彩總結,極有可能是‘曹州牡丹甲天下’這一說法的重要來源之一。”榮宏君分析說。
歷史文獻與民間口碑的融合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曹州牡丹甲天下’這一說法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孕育而成。明清時期的文獻,如《五雜俎》《曹南牡丹譜》等,對曹州牡丹的贊譽之詞,為劉大紳總結出這一說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間百姓對曹州牡丹的喜愛與傳頌,也使得這一說法在口口相傳中不斷得到強化。”榮宏君說。
1983年春,著名作家汪曾祺到菏澤賞花,他為菏澤牡丹的千嬌百媚所深深吸引,揮筆寫下了著名的散文《菏澤牡丹》。這篇文章從歷史角度追溯菏澤牡丹的栽培種植史,引用《曹南牡丹譜》《菏澤縣志》等文獻記載,來說明菏澤牡丹悠久的歷史和輝煌,展現了菏澤牡丹的深厚文化底蘊,在文中他盛贊:“現在全國各地名園所種牡丹,大部分都是由菏澤運去的。清代即有‘菏澤牡丹甲天下’之說。凡稱某處某物甲天下者,每為天下人所不服。而稱‘菏澤牡丹甲天下’,則天下人皆無異議。”
1992年以來,菏澤開始舉辦全國性的牡丹花會,隨著牡丹產業的蓬勃發展和文旅推廣,“曹州牡丹甲天下”逐漸成為官方宣傳和民間共識中的標志性口號。著名書法家舒同曾寫下“曹州牡丹甲天下”的名句,書贈菏澤,以表達他對曹州牡丹的贊賞之情。舒同的題詞如今已刻碑存念,放置在曹州牡丹園非常顯眼的位置,進一步推動了“曹州牡丹甲天下”的傳播。
“名花還需文人捧,文人通過詩詞、小說、繪畫等藝術形式對牡丹進行謳歌與贊美,賦予其豐富的象征意義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進而擴大牡丹文化的傳播范圍,使其聲名遠播。”榮宏君說,“‘曹州牡丹甲天下’這一說法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是明清文獻對曹州牡丹的贊譽、民間口碑傳頌以及現代文化傳播共同作用的結晶。尤其是劉大紳的《牡丹行》詩作,為‘曹州牡丹甲天下’這一名句的誕生提供了重要的文學、史學支撐。”
“今天,我們更應進一步挖掘和利用‘曹州牡丹甲天下’這一文化資源,以推動菏澤牡丹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使其在當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榮宏君強調。
菏澤報業全媒體記者 姜培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