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80年代是一個充滿了朝氣的時代,每個人對待生活都充滿了熱情與向往,雖然那時國家經濟走向并沒有到達全民小康的狀態,然而卻能在民眾臉上看到幸福的笑容。
透過他們的雙眸也能感受到那一股專屬于80年代的陽光與喜悅,現如今有許多影視作品都會將80年代的風貌展現出來,然而真正的80年代又有多少人見過呢?
在80年代運送貨物最好的交通方式就是火車,比起船運來說速度上會有極大地提升,能夠保證貨物不會因為長時間運送而腐壞。
這名男子正站在名為“露圩”的火車站臺等著運送物資的火車到達,在他身后就是需要運輸出去的貨物,如果不仔細看你一定以為是木頭或是竹子一類的物品。
實際上在他身后堆成“小山”一樣的貨物是紫皮甘蔗,那時候白皮甘蔗并不流行,到了吃甘蔗的季節,紫皮甘蔗就會從發源地運送到各個城市進行售賣。
三位老奶奶正在財政局門口賣菜,那時候得到允許后就可以將家中吃不完的菜拿出來售賣,不過也不是隨意售賣,而是由固定的攤位。
當你售賣結束以后也需要將攤位周邊的垃圾清理干凈,在三位老奶奶的攤位上擺放著各類蔬菜,其中最左邊的菜有多少人認識呢?
那是蕨菜,在川渝地區很常見,即便是現在都依然會有人前去挖掘,蕨菜一般都長在山林里,下雨之后就會冒出來,咬一口脆嫩無比,非常適合涼拌。
在火車站臺一般都有專門的售貨員,她們會將站臺內的食物擺放到月臺上,方便那些因為火車經停時間短而無法前往站臺內部購買食物的旅客。
通過照片我們也能看到,那時候裝食物的袋子基本上都是自帶,有些是布袋子,有些則是漁網袋,如果沒有袋子,就只能用紙巾裹著食物帶走,經濟水平相對還是比較低的。
每個糧站里都有專門的檢測員,他們會負責查驗運送到糧站內的糧食、谷物,抽查沒有問題后才會將其放進專門的儲糧倉中。
這兩名檢測人員手中拿著的就是專門的檢測工具,為了避免那時有人以次充好,將壞的、發霉的谷物和糧食墊在袋子底部從而無法查看,因此就有了這樣的工具。
能夠直接一戳到底,將底部的糧食帶上來,這也不僅方便了檢測人員查驗,對繳納糧食的農戶們也是一種約束。
“交公糧”對于許多現代人來說完全不明白有何意義,實際上在那時交公糧就和現在的交社保差不多,已經成為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每到了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將家中存放的糧食運送到糧站,有時為了能夠趕在太陽曬人之前檢查完畢,甚至天不亮就要啟程出發前去糧站排隊等待抽檢。
而最緊張的時刻還是在檢測人員用鐵釬一插拔出糧食的場景,如果遇到稻谷不干或者秙谷不多的時候就會被判定為檢測不合格。
遇到不合格全家則需要重新帶回去晾曬,或是露宿糧站等待谷物徹底干透,而當聽到合格拿到了屬于他們的“辛苦錢”時,辛勞就會被徹底散去,隨之而來的是豐收的喜悅之情。
在80年代的廣州,時常在街頭會碰到這種推著木箱賣雪糕的商販,在木箱內部還有保溫的盒子,在上面還會蓋上一層棉布,以此來保證桶內溫度持續都是低溫狀態。
而在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方言,就好比在川渝地區雪糕叫做“冰糕”,在東北叫做“冰棒”,而在廣州地區雪糕叫做“雪條”。
有多少人還記得曾經只賣幾分錢的汽水飲料呢,那時候都是玻璃瓶裝的,照片中這位老人就是賣汽水的商販,他的面前有一筐汽水。
左邊的是正準備出售的,右邊的則是已經賣出的空瓶,因為是玻璃瓶裝所以通常喝完以后都是要將瓶子還回去的,如果想要直接帶走,那么還需要支付瓶子錢。
這種飲料一直到90年代都還存在,那時有不少地區的職工每年夏天都會領取到專門的“清涼飲料券”,可以直接去指定地方領取幾大筐飲料回家。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武漢卷煙廠大門口,此時有兩名女工人正結束了工作準備往外走,那時能夠進到這樣的廠里工作,可是會羨煞許多人。
在她們的旁邊還有一輛桑塔納正準備開出廠門口,現如今這樣的車已經幾乎被淘汰了,有許多10后的孩子甚至都不知道這輛車的名字。
通過照片也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喜悅,夫妻二人一起去商場進行了大采購,不僅兩手都提滿了貨物,在車上還掛著未拆封的新鞋。
看到他們如此“大采購”也不難看出兩人的經濟水平還是比較好的,畢竟在80年代即便是過年過節,會買這么多東西的人也不多。
80年代的學生宿舍看上去非常雜亂擁擠,小小的房間里不僅要放幾張上下鋪的床,還要放置兩張供學生學習吃飯的桌子。
并且從照片中也能看到,即便是在白天,屋內的光線還是比較昏暗的,需要開燈才能學習和生活,不過因為那時候人們的思想比較傳統,因此在寢室內大家幾乎都是人手一本書正在學習。
和現如今一放學就回到寢室打游戲的狀態有所不同,加之那時大學生畢業以后是可以分配工作的,一些學習成績好的同學甚至還能分配到專門的住房,因此每個人都非常努力。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80年代的北京故宮收票處,那時候因為沒有電子設備,因此買票收票等工作都是人工來完成的。
在故宮每個進口都分成了兩個部分,有專門的售票口,出售的也都是紙質票據,買到票以后往里走就是專門的收票處。
將手中的門票遞給工作人員,才能夠順利進入故宮內部,那時候由于經濟正在上升期,因此不少門票都還是循環使用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如今的社會中已經很少看到這樣的公共浴室了,不過在80年代還是非常常見的,因為那時并不是家家戶戶都有自來水供應。
到了冬季比較寒冷的時候,洗澡就成了大問題,所以不少人都會選擇去“公共浴室”進行洗浴,那時候一般來說洗一次澡價格在1-3元不等。
雖說現在部分地區還有“公共澡堂”但是卻也逐漸商業化,有了獨立的浴室,有的還和溫泉等項目一起出現,盡管體現了時代的發展,卻少了幾分曾經的簡樸感。
在80年代末期,浙江蒼南縣啤酒廠的生意還是非常好的,啤酒成為了年輕人非常喜歡的酒類,此時管理人員正在檢查這名女工人的質檢問題,兩人的表情都比較嚴肅。
相對于現在對于工作人員的嚴格管理來說,這名女工人的穿著打扮還是比較隨性的,不僅畫著濃妝,戴著項鏈,也沒有專門的工作制服。
在上海的路口時常會看見這樣的小推車,不僅有大麥茶還有熱騰騰的茶葉蛋,因為在路口所以時常會有上班族路過購買,每天的流水還是非常不錯的。
在這個攤位前就有三名上班族正吃著茶葉蛋,在上海的街頭這樣的攤位是非常多的,不僅便利了那些早上沒時間做飯的年輕人,也讓這些退休的老人們多了一份生計。
80年代的時尚與潮流即便放到現在也依然很耐看,蛤蟆鏡搭配喇叭褲,身上穿著的衣服通常顏色都十分鮮亮,這也體現了80年代的整體風貌。
年輕人非常喜歡“迪斯科”,港風和歐美風碰撞在一起,那時候人們最喜歡聽的歌曲就是“路燈下的小姑娘”,既搖擺又新潮。
有多少80后還記得小時候坐在院落里洗的“露天澡”呢,那時候對于小孩子并沒有那么多講究,尤其是在夏天,幾乎每家每戶的孩子都是坐在大塑料盆里洗澡。
既可以玩水又能將身上的汗液洗干凈,每次洗完澡后,家長就會和照片中的這位父親一樣,將孩子抱起,細心的將“痱子粉”擦在孩子身上。
“痱子粉”在那時的叫法也有很多,“爽身粉、去汗粉”等等都是它的別稱,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保持身體清爽的產品有很多,但是“痱子粉”卻早已成為了人們心中難以忘卻的記憶。
80年代的吐魯番總給人一種不同的韻味,平原地區總能讓人感受到自由與釋放,新疆地區的水果是非常受人喜愛的,因為光照的原因,所以這里的水果又大又甜,汁水還很多。
到了夏天開始吃西瓜的季節,這些水果商販就會將家中種植的水果用木筐或者板車直接拉出來售賣,在新疆當地水果還是比較便宜的。
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無論男女對待工作都是非常認真刻苦的,照片中的兩名女性就是如此,即便身板比較瘦弱,可依然能夠拉動裝滿了茶餅的板車。
這些茶餅在當時來說價格并不昂貴,現如今大家都喜歡喝新茶,但是從前的人卻喜歡喝“老茶”,因此都會直接制作成茶餅,每次喝的時候就掰一點,濃茶還能提神。
回看這些老照片,有多少生活是你曾體驗過的呢,四十年后的我們透過這些老照片去重新回望過去,不禁會暢想那個年代的獨特生活方式與充滿了魅力的社會風貌。
時代雖然在發展但80年代在中國留下的珍貴記憶是我們民族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在懷念中砥礪著我們前行,引領著我們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