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到“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里去
湖北日報2025-05-15 10:31
閱讀提要
將“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結合起來,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大循環,才能學出成效、增長本領。
觀察、體驗和參與不僅是一種調查方法,更是一種建立同理心、形成經驗質感以及堅定群眾立場的必由之路。
“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并非涇渭分明。領導干部如果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總結,“兩書合一”是一個可預期的未來。
□ 呂德文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識本領既來自理論著作,也來自調查實踐。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持續深入,攻堅克難的任務越來越多,對干部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幾年在實地調研中,筆者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本領恐慌”。很多領導干部都認識到,按照舊有的條條框框,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的工作要求。因此,無論是在機關單位,還是在基層一線,很多地方的領導干部都自覺掀起了學習之風。只不過,學什么、如何學,不少領導干部還有困惑。只有將“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結合起來,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大循環,才能學出成效、增長本領。
(一)
近年來,“有字之書”的格局在發生極大變化。應該說,“讀萬卷書”已經有了更具針對性的書籍。一方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科學理論體系,取得了一系列理論成果,且還在不斷深化和完善,領導干部的政治學習有極其豐富的理論資源。另一方面,學術界正在努力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各學科領域都對中國之治的偉大實踐進行理論建構,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專業研究領域,除了人類社會古今中外的思想經典外,還有基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產生的理論成果。
現如今的知識傳播方式和渠道,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的文化公共服務已經比較完善,數字化閱讀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知識汲取,互聯網也加快了知識傳播,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閱讀自由”,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工作單位、不同工作職務,基本上都能平等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當前,人工智能在快速迭代,對知識生產和傳播方式產生了巨大沖擊。總體而言,借助于人工智能技術,快速便捷地掌握系統知識成為可能,知識生產也能更為精準地滿足人們的差異化需求。
與此同時,“無字之書”的閱讀之道具有特別的重要性。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中國社會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社會形態正在告別傳統的鄉土社會,步入了工業社會和都市社會;在以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牽引下,城鄉中國逐漸從固態的、分割的形態,走向了液態的、融合的形態。可以說,中國的社會變遷具有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三期疊加”特征,這給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帶來了更多挑戰。在當前階段,我們需要以更加深入的調查研究來觸摸時代脈搏,把握發展規律,回應群眾需求。
(二)
“無字之書”首先來自自己的觀察和體驗,通過“以自己為方法”,在掌握社情民意、解決工作短板的過程中,讓自己真正深入到群眾中去,成為群眾的一分子,從而提高工作能力和思想境界。無論時代怎么變化,調查技術如何先進,參與式的實地調查方法都具有不可替代性。觀察、體驗和參與不僅是一種調查方法,更是一種建立同理心、形成經驗質感以及堅定群眾立場的必由之路。
“無字之書”也來自工作交流。我們黨和國家建立了非常好的干部交流機制,上下級之間可以通過借調、下派、駐村等方式進行工作交流,東西部地區之間、黨政機關與企事業單位之間,也建立了干部交流制度。可以說,干部交流雖然是服務于干部能力鍛煉,但其關鍵作用其實是打破上下級和行業之間的信息壁壘,通過相互交流和了解來增強對全局的理解。借助于新的社會鏈接方式,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經意間得到了“無字之書”。當前,人與人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以及行業與行業之間的互聯互通已經成為現實,哪怕一個處于偏僻山村的駐村干部,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全國其他地區的真實情況。國家和地方的政策和數據公開也越來越完善,人們可以非常便捷地獲取和分析信息。
可以說,得益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技術迭代,“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的供給都已經很充分了。客觀而言,人們如果想要去了解某一工作領域的專業知識,可以毫不費力地獲取資源。他們已經不需要想盡辦法去尋找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翻找合乎其需求的專業書籍,而是可以通過互聯網輕易獲得資源,高效吸收知識。人們如果想要了解某一工作進展和政策執行情況,也可以便捷獲得其他地方的實踐經驗,甚至還可以極其方便地進行實地參觀考察。
(三)
誠然,豐富的學習資源供給并不一定能轉化為干部能力。盡管很多領導干部都有“本領恐慌”的憂慮,也都有強烈的學習意愿,但他們并沒有足夠的條件通過學習來提高本領。
從筆者的調查情況來看,出現這種悖論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需求與學習要求之間存在極大的偏差。領導干部的工作性質兼具政治屬性和專業屬性,相應地需要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政治學習有助于把本職工作置于全局中去理解,找準工作的方向和政治站位,從而讓本職工作有良好的政策環境。各單位都有健全的政治學習制度,也有明確的學習任務。但一些政治學習出現了泛而空的問題,導致學習效果不彰,甚至于成為基層負擔的來源之一。
泛泛而學、空洞而學的突出表現是學習沒有針對性,對中央政策文件缺乏深入理解,找不到學習的重點。以至于,一些單位的政治學習只能用表面上的學習時間、次數、筆記等來衡量,通過留痕來應付制度上的要求,這當然會降低人們的學習積極性。
政治學習具有嚴肅性,這主要是從政治學習的意義和功能角度上說的。但不少單位將嚴肅性簡單理解為“規定動作”,學習不聯系實際,學習的形式也不活潑,學習也就鉆入了牛角尖。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很多領導干部有主動鉆研和學習業務的習慣,他們也非常珍惜業務培訓。但一個普遍現象是,業務培訓流于形式,不能滿足基層差異化的需求。業務系統往往有業務學習的要求,甚至對學習時長有考核,但其提供的培訓課程,卻可能陳舊且沒有針對性,這導致業務干部沒有參加統一學習的積極性。一些地方雖然組織了業務交流和培訓,但沒有制度配套。很多參加封閉學習的業務干部,仍然需要在晚上和周末時間處理單位的業務。對于一些業務繁忙的部門,業務干部參加學習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四)
在學習中鍛煉干部本領,關鍵是要在實踐和理論中建立大循環。實踐和理論間要順暢循環,關鍵在三個環節。
一是理論界和實踐界要有雙向互動。對于理論界而言,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做接地氣的調查研究,讓理論成果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既是文風也是學風。反過來,對于實踐界而言,如果向理論界開放調查研究的機會,讓實踐的困惑轉化為學術命題,也是一個工作作風的問題。這個環節的打通,首先取決于理論界學風的轉變,但也需建立在實踐和政策界的開放性上。
二是正確處理“紅”與“專”的關系。一名優秀的領導干部,既要有極高的政治素養和政策水平,又要有專業的業務素養和執行能力。不少領導干部潛意識地將“紅”與“專”對立起來,根據不同的職位和崗位,片面強調政治素養或業務素養。事實上,政治素養中的大局意識、辯證思維以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都是業務素養提升的必備條件,如果沒有政策理解能力,也就談不上業務能力的提升;同樣,如果不懂業務,不在政策執行和業務學習中攻堅克難,也就不可能把政治學習落到實處。因此,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需要注重“紅”與“專”,提高領導干部的綜合素養。
三是建立“干中學、學中干”的習慣。有些領導干部長期從事某項業務工作,對政策的了解及政策背后的理論認識,好于普通政策研究者;有些領導干部長期在地方和基層工作,對國情的認識及社情民意的掌握程度,也好于很多專業學者。他們的實踐經驗和工作總結,某種意義上就是接地氣的理論作品。事實上,我們黨歷史上的重要理論成果,幾乎都是公認的哲學社會科學經典作品。理論經典總是源自偉大實踐,領導干部如果勤于思考、善于學習,他們本身就在生產專業知識。
“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并非涇渭分明。領導干部如果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總結,“兩書合一”是一個可預期的未來。
(作者為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