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首批中國(福建)醫療隊遠赴西非,以白衣為甲、仁心為橋,開啟了中非醫療合作的壯闊征程。半個世紀來,醫療隊不僅診治超600萬人次患者,還幫助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非洲本土醫護骨干;從撒哈拉沙漠到措迪洛山,從抗擊埃博拉病毒到建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福建醫者始終以創新與堅守,在非洲大地鐫刻下“閩醫風采”。
為致敬這段跨越山海的情誼,《健康福建》微信公眾號開設《援非五十載 閩醫展風采》宣傳專欄,講述中國(福建)醫療隊五十年風雨兼程,半個世紀堅守生死救援的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文化交融的溫暖瞬間。
清晨的塞內加爾林蓋爾大區還籠罩著薄霧,中國(福建)第20批援塞醫療隊義診處門口早已排起了長隊。由于當地醫療物資匱乏,很多東西都得醫療隊自備,我今天的任務就是協助分義診醫療物資及協助骨科診療。
上午10點左右,一個皮膚黝黑的青年男子左手抱著高燒的小女孩,右手還攙扶著拄拐的老婦女,看見我連忙遞上皺巴巴的病歷本,嘴里不斷蹦出:“Les médecins chinois, sauvez mon enfant et ma mère”(中國醫生,救救我的孩子和母親),“這么燙,起碼有39度以上”,我嘀咕著。連忙交代他母親在導診處等我,并迅速將小女孩帶到兒科進行診療后,當場讓她口服了退燒藥,我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緊接著我又馬不停蹄的將他母親帶到骨科診室進行治療……
響午時,蟬鳴聲裹著熱浪涌進了室內,此時的診室顯得格外悶熱。此刻的我正俯身核對病人信息,忽然門外突然飄進一陣濃郁的香氣。抬頭看時,一個粗壯的青年男子頭頂著一個大鐵盆出現在我面前。“這不是剛才那個小女孩的父親嗎?”我心里想著。他咧嘴一笑,缺了門牙的嘴角高高揚起:“Amis chinois, reposez-vous. Merci beaucoup!”(中國朋友,歇歇吧。非常感謝你們?。!癕erci”(謝謝)他身后探出個小腦袋,上午發燒的小女孩聲音中帶著絲絲羞澀。我慌忙接過他遞來的大鐵盆,指尖觸到盆沿時還有些燙手。
這是一盆出鍋不久的當地特色餐“魚米飯”,金黃的飯粒裹著琥珀色的魚油,上面鑲嵌著滿滿的雞肉、魚肉和泛著油光的煎蛋。散發著稻米被芭蕉葉燜透的甘醇,混著羅非魚與雞肉在棕欖油里煎出的焦香,還夾著幾絲野薄荷的清涼。這些食物或許是他們攢了半年的“待客之寶”。
我目送著他們上馬車,馬車吱吱呀呀遠去,混著馬鈴叮當聲音,將我的視線攪得一片模糊。今天對我來說只是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我甚至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我知道,這份“謝禮”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這寄托著塞內加爾人民對中國醫護人員最為淳樸的感情。突然,我也更加明白了我來塞內加爾工作的意義所在職責所系。
中國(福建)第20批援塞內加爾醫療隊手術室護士陳麗君/文
來源:省衛健委對外合作處
一審:余凱平、吳紅兵
二審:黃新珠
三審:寧永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