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短視頻平臺上關于“上海天價物價”的討論引發廣泛關注。從480元半只的“聽音樂喝牛奶長大的白切雞”,到128元一顆的生菜沙拉(另加10%服務費),再到50元一瓶的可樂、200元一鍋的依云水現熬白粥,這些極端案例構建起“上海物價高到離譜”的輿論圖景。網友調侃“財神爺來上海都得光腚走”,并衍生出“論盤子大、分量少,打開噴槍就是烤,抹點醬撒點渣,賣給滬爺8萬八”的打油詩,折射出大眾對這類現象的戲謔與質疑。
網絡喧囂中的“天價上海”:極端案例的傳播邏輯
這些高價餐飲往往具備三大特征:其一,選址于陸家嘴、外灘、南京路等核心商圈。以和平飯店為例,其位于外灘與南京路交界的黃金地段,歷史底蘊與地標屬性加持下,50元的可樂、90元的礦泉水成為“逼格”的象征。有博主在此消費一餐達2.3萬元,僅服務費就占3000元,去年底推出的298元團購套餐,內容為“逛飯店+一杯飲品或一塊蛋糕”,足見地段溢價之高。
其二,強調食材“高端性”。200元的白粥宣稱使用東北有機米與阿爾卑斯山礦泉水,138元一片的牛肉標榜澳洲5A級雪花和牛,288元的面條搭配意大利帕瑪森芝士、希臘黃油與黑松露,通過食材的地域標簽與等級劃分,構建“物有所值”的消費邏輯。
其三,玩概念包裝。青椒雞丁蓋澆飯改名“青椒雞丁能量碗”售價翻倍,拍黃瓜變身“粉身碎骨小青龍”,肉夾饃冠以“臘汁肉帕尼尼”之名,通過詞匯轉換賦予普通食物“高端感”,本質是利用消費心理進行溢價營銷。
這類內容的傳播,暗合短視頻平臺對“沖突性”“話題性”的需求。極端案例的強對比(如3元一斤的羅馬生菜加工后賣140元)極易引發情緒共鳴,形成“吐槽-傳播-二次創作”的流量閉環。但需警惕的是,這類碎片化敘事容易造成認知偏差,讓觀眾誤以為“天價餐飲”是上海物價的全貌。
數據視角下的真實上海:物價的“雙重面孔”
事實上,上海物價呈現明顯的“二元結構”——既有奢侈品級的消費場所,也有貼近民生的市井煙火。根據上海市發改委2025年4月數據,普通食品價格與全國多數城市持平:面粉3.5元/斤,豬后腿肉15元/斤,雞肉15元/斤,雞蛋5元/斤,青菜3元/斤,紅富士蘋果5元/斤,部分品類甚至低于非一線城市。有博主在大潤發超市實測100元購買力,可購10只小鮑魚、一袋大米、一箱牛奶及多種日用品,顯示出普通消費場景的性價比。
餐飲消費層面,“豐儉由人”特征顯著。以陸家嘴為例,直線距離300米的兩家腸粉店,價格差異懸殊:一家雞蛋瘦肉腸23元、鮮蝦牛肉腸32元,另一家雞蛋腸9元、豬蛋腸12元。這表明,核心商圈既存在服務高端客群的高價餐飲,也有面向普通白領的平價選擇。正如網友所言:“上海的白切雞有480元半只,也有50元一份;白粥有200元一鍋,也有10元一碗。”
收入方面,2023年上海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月收入為12307元,但這一數據因“被平均”爭議較大。另一項基于24萬份樣本的民調顯示,2025年上海平均工資為6378元,其中4500-6000元收入段占比18%,6000-8000元占比15.5%,近半數人月薪低于6000元。金融、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行業薪資較高,而零售、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普遍低于8000元。這樣的收入結構,顯然難以支撐“天價餐飲”成為日常消費,進一步印證極端案例的非普遍性。
住房成本是上海生活壓力的主要來源。數據顯示,2025年4月市中心一居室月租7025元,非中心區域3746元,住房支出占收入40%-50%是常態。相比之下,飲食支出的彈性空間較大——普通人完全可以通過選擇平價餐飲,將日常飲食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
天價消費的真實圖景:誰在為“溢價”買單?
那么,究竟哪些群體在消費這些高價餐飲?首先是商務宴請人群。核心商圈的高端餐廳憑借私密環境與地標屬性,成為商業社交的重要場景。一頓數萬元的餐費可能轉化為合作機會,“吃飯”本身退居次要,社交屬性與符號價值成為消費核心。和平飯店等場所的高定價,本質是為商務需求提供“社交貨幣”。
其次是富裕階層與游客。短視頻中“92歲男孩一日消費1189元”的案例,反映出部分高收入群體的消費習慣。對于他們而言,高價餐飲是休閑體驗的一部分,消費能力足以支撐“嘗鮮式”消費。此外,上海作為旅游城市,外灘、南京路等地的高價餐廳往往吸引游客打卡,一次性消費特征明顯,商家更注重“游客經濟”下的短期收益。
再者是美食測評博主。這類群體出于內容創作需求,主動探訪高價餐廳,其視頻往往自帶流量屬性。即便消費成本較高,但若內容引發傳播,廣告植入、平臺分成等收益可覆蓋支出,甚至實現盈利。這也解釋了為何越是“離譜”的餐廳,越容易成為博主的拍攝目標——爭議性內容天然具備傳播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這類內容的廣泛傳播可能加劇公眾的收入焦慮。當社交媒體頻繁展示“月入十萬”“日消費過萬”的生活片段,月薪數千元的普通人容易產生“被拋下”的錯覺。但現實是,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41314元(月均3400元),43.4%的城鎮家庭背負房貸,多數人仍在為生活精打細算。早餐攤主的凌晨忙碌、白領的通勤路線規劃、網約車司機的充電樁爭搶,構成更真實的民生圖景。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上海物價的爭議,本質是消費分層的縮影。高價餐飲的存在,如同城市的“櫥窗”,展示著消費主義的極致可能;而市井巷陌的平價商鋪,則是普通人腳踏實地的生活依托。理解這種多元性,才能避免被極端案例誤導,在真實的生活質感中,發現屬于自己的生存智慧。畢竟,任何城市的煙火氣,都既需要櫥窗里的璀璨,也離不開街巷里的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