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字關注“兵紛女聲”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一代代兵團人接力屯墾戍邊,一代代軍墾人在歲月長河中孕育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
新疆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婦聯以兵團精神為根脈,打造地標性家風陣地——可克達拉市軍墾家風館,讓紅色基因、軍墾家風與時代新風交相輝映,滋養千萬家庭。
建強宣傳矩陣,讓家風故事“聲入人心”
“天涯無處不芳草,我愿垂老天山旁。而今壯志尚猶在,愿將余生獻新疆。”小小講解員王悅可的聲音,在軍墾家風館講述王恩茂同志的戍邊故事。
培優隊伍傳家風。師市婦聯依托軍墾家風館精心培育“小小講解員”隊伍,讓青少年成為家風傳承“小使者”,走進社區、校園傳遞家國故事。同時,依托“木蘭·巾幗大宣講”平臺,組織巾幗宣講員、“五老”宣講隊,通過“宣講+文藝表演+互動交流”等形式,將家風故事融入歌舞、小品等,157場沉浸式宣講,覆蓋群眾3.2萬余人次,讓優良家風在歡聲笑語中浸潤人心。
身邊故事亮家風。以尋找“最美家庭”為切口,挖掘百姓身邊的溫情故事,選樹百姓身邊的家風榜樣,通過開展最美家風宣講、推進“最美家庭”結對、設立“最美家庭”光榮榜等活動,傳遞家庭美德正能量。師市婦聯新媒體平臺開設“木蘭·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行動”“家書家信傳家風”“千館萬員講家風”專欄,讓軍墾故事與家庭美德通過屏幕觸達更多家庭,營造家家亮家風、戶戶倡新風的良好氛圍。
創新活動載體,讓家風文化“活態傳承”
“我才明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陪伴、平等溝通和正確引導至關重要,對有心理問題的孩子,重在疏不在堵。”第四師可克達拉市六十四團的家長說。
架起家風“連心橋”。師市婦聯構建“1+N”服務陣地網,即以可克達拉市軍墾家風館為軸,聯動21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站)共繪家庭教育“同心圓”。組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隊,設置心理輔導功能室,開設“學習習慣培養”“和諧親子關系”等專題指導課程,開展親子閱讀、親子手繪、親子游園等活動,讓家風教育從“說教”變為“體驗”。
激活家風“蓄電池”。6場“愛在可克達拉”青年聯誼活動搭起鵲橋,4場中式集體婚禮邀請“最美家庭”證婚、分享家風故事。當新人們聆聽著“忠誠、奉獻、勤儉”的家風故事,傳統婚俗與時代價值在此交融,新人們紛紛許下“以家風鑄幸福”的承諾。
融入基層社會治理
讓家風力量“落地生根”
在六十四團瑞祥社區,有一場因房屋滲水引發的鄰里糾紛,社區婦聯主席以“鄰里和睦、互幫互助”的家風理念調解,引導雙方換位思考,最終握手言和。
服務平臺不斷拓展。師市婦聯將家風建設與基層治理緊密結合,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師市、團場成立婚姻家庭調解委員會,由婦聯干部、社區工作人員、法律工作者等組成調解隊伍,一個個婚調室扎根連隊(社區),將優良家風融入矛盾調解過程。同時,常態化開展婚姻家庭矛盾糾紛走訪排查,97%的家庭矛盾化解在一線,以家庭“小安康”筑牢社會“大平安”。
品牌建設不斷擦亮。師市婦聯發揮“聯”字優勢,推動“小葵花”未檢工作室、“伊心·木蘭維權站”等品牌持續發力。以身邊典型案例為題材,拍攝《向陽花“未”你而開》《守護“她”權益》等宣教片,開展普法直播,吸引1萬余名中小學生觀看,讓法治與家風成為基層治理的“雙引擎”。
從宣講陣地到實踐課堂,從婚育新風到矛盾調解,第四師可克達拉市婦聯以傳承軍墾家風為紐帶,串聯起家庭建設與社會治理的脈絡。未來,師市婦聯將繼續深耕“木蘭·家風潤心”工程,讓兵團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璀璨的光芒,為基層治理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能。
▌本文來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婦聯、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報社
編輯/王萌 責編/王婷 張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