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有史可稽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支: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媯滿,屬于以先祖封地為氏。出自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后裔,屬于以國名為氏;出自少數民族陳姓,韓國朝鮮族陳氏;出自改姓,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
江都陳姓多數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后裔。舜,也稱虞舜,姚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子孫以國為姓。
江都陳姓人口有四萬多人,江都與陳有關的地名有陳莊村、陳行村、陳甸村、陳集、陳家沙、大陳、校陳、陳營、陳橋、許陳、朱陳、陳夏、窯陳、陳家、吳陳、雙陳等。
江都陳氏堂號有:聚星堂、濟世堂、德星堂、三槐堂、九鼎堂、潁川堂、慶余堂、星聚堂、繼禹堂等。
目前已知始祖和來源的江都陳姓有8支。
1、嘶馬聚星堂陳氏:始遷祖陳友良,字賢余,行賢一,自武進縣小河移居江都泰興交界處五州(今大橋嘶馬)。字派:賢良孝順、剛健中正、世守遺安、后代必盛。
2、大橋陳氏:始祖陳玘寬,于元末時期由吳沙遷浙江省嘉興市,后于明洪武初年遷址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前進村吳家塘東仁鄉,傳十一世,始遷祖陳茂之于康熙年間攜長孫陳永國再遷維揚江都東五洲元一圩。
3、丁伙陳氏:始遷祖陳龍,明代人。是北宋江洲刺史陳兢的后人,陳兢后人在江洲居住十八世,到明季甲申之變后,族人散落,背井離鄉,家譜失傳。兵變之后,有一支遷居江都東鄉東陳莊(今江都丁伙)。字派:德慶恒嘉有,天惟正啟春。
4、安阜洲陳氏:始祖陳鳳,北宋初自江州義門徙居丹徒。始遷祖維佐、維佑,清順治間移居維揚安阜洲。字派為:遠亨利貞任義、禮智賢良恭敬松柏齊芳為十六代行派;盛德廣榮昌順、義兆嘉祥忠正、秀達士永、世守宏康為二十代排行。
5、東匯潁川堂陳氏:東匯境內和豐村陳莊、三元、河西三個組的陳姓,鞠家陳姓、五和村西陳姓,皆源于高郵潁川堂陳氏。
6、東匯慶余堂陳氏:東匯五和村孫唐組陳姓,遷徙時間不詳。
7、東匯星聚堂陳氏:東匯五和村上莊組陳氏,源自高郵一溝,遷徙時間不詳。
8、東匯繼禹堂陳氏:該支東匯陳氏源自高郵二溝陳總兵莊,遷徙時間不詳。
每個家族都會有流芳千古的故事,陳姓后人也不例外。
陳時序,字師中,清國學生,1762-1793,被兇徒冷鶴鳴劫殺,兄長陳時術出頭伸冤,由于官吏被買通,定性仇殺,兇徒逍遙法外,陳時術也受到恐嚇,不敢追案,此案被擱置18年。兒子陳兆嚴,字岳宗,1785-1850,清邑庠生,贈武畧騎慰,嘉慶十七年旨旌表孝子建坊,陳時序子。岳宗25歲時,為父親一案上述三次五叩督轅都沒有用,直到關察院擊鼓鳴冤,才雪十八年沈獄之冤,報十四處刀傷之恨,元兇冷鶴鳴伏法。岳宗歷經險阻艱難,不避受到威懾震懾,百折不回,負義忘身。
陳實,字仲弓,潁川許昌人。自幼勤奮好學,無論坐臥行走都手不釋卷。初任縣中小吏時,縣令與他交談后驚異于其才華,推薦其入太學深造。學成后官府再度征召,他卻選擇隱居陽城山中。后因家計艱難,出仕擔任郡中西門亭長,不久升任功曹。太守高倫曾感嘆:"陳君真可謂功績歸于上峰,過失歸于己身之人",這般坦蕩胸襟令天下人欽佩。司空黃瓊舉薦其任太丘縣令,他以清靜無為之道治理,百姓安居樂業。八十四歲卒時,送葬民眾竟達三萬余人,素車白馬綿延數十里。
陳泰仕魏,為雍州刺史征西將軍;陳匡為晉廷尉;陳達永嘉中南遷為丞相櫞歷太子洗馬;陳英為晉盱眙太守;陳公弼為晉尚書郎;陳鼎微宋校尉;陳高為宋散騎侍郎;陳詠為齊懷安令;陳猛為梁安成太守;陳道為梁贈侍中太常卿;陳鉉為隋大業國子監;陳兼為唐翰林學士;陳鳳為宋初官潤州。
注:江都125個姓氏起源的具體內容在《江都姓氏探源》一書中有詳細介紹。有需要的讀者可以聯系關先生,微信號:627091048
作者簡介:關明生,江都人,在各大媒體上發表有關江都歷史、姓氏文化、譜牒文化等文章300多篇,著有《江都姓氏探源》、《江都姓氏尋跡(一)》兩本書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