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的街巷阡陌間,2萬余支家庭醫生團隊以簽約服務為紐帶,織就了一張覆蓋千萬戶居民的基層健康守護網。截至2024年,全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突破52%,重點人群簽約率達84.29%,慢性病規范管理率連續三年增長超15%。從城市社區到偏遠山村,這群“健康守門人”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專業與溫情詮釋“簽而有約,醫路同行”的承諾,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沉到基層、暖到民心。
一本檔案里的“生命重量”
翻開珠海市香洲區桂敏醫生的健康檔案柜,436戶家庭的健康圖譜躍然眼前:72歲的王阿姨不僅有一份三高管理日歷,還有量身定制的低鹽食譜;曾突發心梗的張叔,檔案中詳細記錄著21天戒煙打卡表和術后康復計劃。“健康檔案不是冷冰冰的文件,關鍵時刻能救命!”張叔感慨道。三年前,他因胸痛撥通桂敏電話,5分鐘內開通的綠色通道,讓堵塞80%的冠狀動脈及時植入支架。
在東莞長安鎮,全科醫生劉漢海則用科技為慢性病管理賦能。他搭建的“動態血壓監測平臺”實時追蹤千余名患者數據,轄區高血壓、糖尿病規范管理率提升至90%以上。村民陳伯曾因不規律服藥反復入院,劉漢海連續三個月上門勸導,用方言編寫“降壓順口溜”,最終讓這位倔強老人的血壓穩穩達標。“基層老百姓看病難,我有責任讓大家在家門口享受及時服務。”劉漢海的話,道出了2萬支團隊的共同信念。
從“健康夜校”到“地頭問診”
河源東源縣的深山夜幕下,大學生村醫巫靖宇的“健康夜校”總是座無虛席。投影儀播放著自制的腦卒中動畫,客家方言講解讓八旬老人頻頻點頭。一年間,村民健康素養提升56%,兒童急救知識普及率達80%。“要讓醫學脫下白大褂,走進田間地頭。”巫靖宇創新“地頭問診”模式,帶著艾草香囊為勞作者針灸理療,用樂高模型教孩子認識人體骨骼。他的工作日志扉頁上寫著:“我的夢想很小,就是讓每個村民都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300公里外的茂名水東街道,鄉村醫生麥元春用30年練就“土專家”本領。他自創的“針灸+藥膳”療法,讓78歲陳伯的急性痛風一夜緩解;手繪的穴位按摩圖,成了獨居老人的“健康護身符”。在汕頭寧湖村,陳楚葵醫生更將健康宣教變成“方言劇場”,把晦澀的醫學術語轉化為俚語故事。“這里的鄉親需要我,就是我留下的理由。”18年來,他騎行6公里陡坡為帶狀皰疹潰爛老人換藥,墊付的藥費單摞起來足有半人高。
24小時在線的“生命防線”
“桂大夫,孩子抽搐了怎么辦!”去年除夕夜,珠海桂敏醫生扔下餃子沖出門。電話指導物理降溫、現場守護至救護車抵達,這樣的緊急出診對她而言已是常態。在廣東基層,家庭醫生既是慢性病“管家”,更是突發疾病的“第一響應人”。河源巫靖宇頂寒風騎行8公里山路,徹夜看護高熱驚厥患兒;汕頭陳楚葵連續15天上門為重度帶狀皰疹患者清創,最終讓潰爛面愈合如初。廣東家庭醫生團隊在百姓最近的身邊及時發現急癥,為危急重癥搶回黃金救治時間。
疫情防控中,這支隊伍同樣化身“全能衛士”。劉漢海帶領團隊完成16萬人次核酸采樣,麥元春走遍5個自然村筑起免疫屏障。他們還是醫療資源的“擺渡人”——巫靖宇協助23名重癥患者轉診至三甲醫院,陳楚葵與鎮衛生院建立雙向轉診機制,讓偏遠山區不再“求醫無門”。
車輪碾出的“長青之路”
在粵東北群山中,巫靖宇的摩托車每天碾過30公里險峻村道;寧湖村的崎嶇山徑上,陳楚葵的舊藥箱已修補了18年。“這里的每一棵樹都認識我的車聲,只要鄉親們需要,我就會一直騎下去。”陳楚葵診室墻上的28面錦旗,無聲訴說著3800名村民的托付。
從“城里來的大學生”到“最信賴的家人”,巫靖宇用青春打破偏見;麥元春三十年如一日,將基本公衛服務刻進每一條鄉間小路。他們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卻如細水長流,潤澤著基層醫療的土壤。正如桂敏醫生工作日志封底的那行燙金小字——“簽而有約,醫路同行”,這不僅是2萬支團隊的職業信條,更是“健康廣東”最溫暖的注腳。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粵衛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