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晨霧如薄紗般繚繞未散,縉云山脈南麓虎峰山腳下的重慶高新區曾家鎮農安村博皓運動中心(以下簡稱運動中心),在雨后朦朧水汽中若隱若現,悄然融入這幅山水長卷。憑借7.5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成為全市最大的綜合戶外運動中心。錯落分布的足球場等體育設施、躍動的身影,不光成為登山客眼中最有活力的風景,更成為村集體經濟轉型、踐行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從虎峰山上鳥瞰重慶高新區曾家鎮農安村博皓運動中心。雷鍵 攝
讓人意外的是,一年前這里卻還是第三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需要整改的“散亂污”集聚地,但讓人想不到的是——這里正發生著一場用體育經濟杠桿撬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過去,
這里曾是“生態瘡疤”
時間撥回2007年7月17日,那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裹挾著泥石流,將曾家鎮曹家溝、火鉗溝社80余畝良田沖刷成礫石遍地、無法復耕的“絕收田”。
“水火無情啊,那次天災讓當年村里64戶,差不多300人,一夜之間斷了糧!”年近古稀的農安村老支書劉明輝,眼眶濕潤回憶著說。
▲運動中心已在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承辦了一場全國性賽事。雷鍵 攝
面對失去耕作能力的土地,農安村“兩委”在2008年做出艱難抉擇——以每年10萬元的租金將土地出租給工業企業。17年間,紙箱廠、水泥廠、廢品回收站等十余個“散亂污”企業陸續入駐,雖勉強維持著村集體收入,卻在青山間留下道道生態瘡疤。
“那幾年,總感覺空氣中永遠飄著水泥灰。”現任農安村支書鐘偉說,村民多次向鎮政府反映污染問題,但每年10萬元的固定收益,讓整改始終陷于“企業關停—群眾沒收入—反復拉鋸”的怪圈。
過去想改卻不敢改、不會改,環保督察給了曾家鎮“尚方寶劍”和“方法論”、飲鴆止渴的發展模式結束了,一場始于環保督察的轉型實驗開始書寫……
如今,
這里重塑發展邏輯
在第三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過程中,重慶高新區管委會、曾家鎮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立橫向到邊、責任到底、多管齊下的整改責任機制,全方位推進整改責任落實。針對問題地塊,采取“三步走”策略:高度重視,快速行動;科學施策,分類處理;舉一反三,全面整治。2024年6月,整改項目通過驗收。
環保攻堅完成了,但是村民的收入也跟著不見了。
“這地一天不用起來,村民就少一天的收入。”鐘偉說著,“去年夏天,別個是熱得睡不著,我是急得不敢睡。”
去年6月的一個傍晚,村里的80后薛波找到鐘偉炸著膽子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中央不是號召體教融合嗎,咱們讓這地上‘長’出個運動公園行不?”這個當時看似天方夜譚的提議,卻與曾家鎮黨委的思考不謀而合。
根據重慶市2023年4月發布的《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方案》中相關規定,曾家鎮想到了生態修復+產業導入新模式。重慶高新區生態環境局充分利用三線一單智檢服務平臺,讓運動中心項目有效避開生態紅線,從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角度出發為項目快速給出選址建議。
隨之,政策東風與基層智慧一拍即合。農安村通過“四議兩公開”議事程序,村集體一致通過建設運動中心的提議,決定盤活這80畝地。2024年6月,博皓運動中心破土動工。該村采取引入社會資本建設、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的模式,采用“租金保底+利潤分紅”機制;同時,經村集體決策,將運動中心收益的20%投入鄉村振興發展,由此形成生態價值轉化的長效機制。
▲運動中心毗鄰大學城,背靠虎峰山,有良好的區位優勢。雷鍵 攝
曾家鎮副鎮長陶發敏,望著綠意盎然的運動場與遠處的虎峰山林帶,感慨道:“環保整改不是簡單的關停退讓,而是要有直面問題、重塑發展邏輯的態度。過去我們守著青山卻走了彎路,現在既要還清生態舊賬,更要蹚出綠色新路。”
記者觀察:
“體育+”催生振興動能
近年來,科學城秉承建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堅持“一村一策”,全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因地制宜選準主導產業、壯大集體經濟、拓寬增收渠道,持續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加快打造一批有辨識度的和美鄉村建設成果。
▲運動中心“體育+”的乘數效應逐漸顯現。雷鍵 攝
一組數據勾勒出曾家鎮鄉村振興的鮮活圖景:伴隨著運動中心的投用,五一假期接待游客量同比激增31.2%、農產品銷售額增長19.7%、民宿入住率達87%……這片曾因“散亂污”企業聚集的土地,正以“體育+”為支點,撬動生態修復與產業轉型的雙重變革。
2010年起,曾家鎮關停60余家污染企業,騰退土地的18.6%建起運動中心。2024年9月一期投用后,300多名青少年在此接受專業足球訓練;二期、三期工程將于今年三季度全面開放,配備鷹眼回放系統的網球場、5G+AI無人機訓練基地等科技場景落地,預計2026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通過“政企村聯動”模式,環保攻堅成果轉化為產業投資機遇——污染地塊變身運動場館,荒山開發為研學基地,生態修復與文旅消費形成閉環。這種“修復—增值—反哺”的循環,既守護了綠水青山,又激活了鄉村內生動力,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價值。
▲預計到2026年,運動中心年接待運動愛好者可超10萬人次。雷鍵 攝
離別時,陶鎮長給記者還算了一筆賬:“生態負債轉為經濟資產,鄉村振興才有了可持續方程式。”數據顯示,2024年底,運營方法人向村集體上交40萬元,占當年集體經濟的50%。運動中心的輻射效應遠超預期,村民劉大姐通過土地租金和兒子就業,年收入增加超3萬元;預計從今年起,當地村集體收入年均增長將超10%,
曾家鎮的轉型暗含國家戰略邏輯:通過“政企村聯動”模式,環保攻堅成果轉化為產業機遇。污染地塊變身運動場館,生態修復與文旅消費形成閉環。無人機訓練、國際輪滑等“體育+科技”項目必將吸引更多年輕客群,民宿與農產品展銷延伸消費鏈條。從污染地塊到體旅高地,這場綠色變革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層實踐——生態治理不是負擔,而是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
傍晚時分,夕陽為場館輪廓鍍上淡金鑲邊,運動場地與蒼翠山色渾然一體。科學城的曾家故事證明,鄉村振興的密碼藏在生態修復的決心、產業創新的智慧與全民共享的格局之中。當“體育+”成為撬動資源、激活要素的支點,廣袤鄉村便能書寫更多“綠色逆襲”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