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解放前出生,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見證了那個年代的歲月變遷。經常聽他說以前六七十年代農村的事情,跟我在電視里看的差別很大,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到現在這么久遠,不知道是爺爺記錯了還是確有其事,想跟大家求證一下。
1、村里有幼兒園
因為婦女要參加生產隊勞動,生產大隊會把村里的學前兒童集中到大隊部看管,中午收工了各家婦女把孩子領回家。那時叫托兒所或保育園,由村里有點文化或者能干的婦女當幼兒老師。以前的小孩沒有現在這么嬌貴,在地上亂爬沒人管,只要不傷著就行。
2、孤寡老人有人養
農村里那些年老體衰、沒有后代的孤寡老人,叫五保戶。生產隊負責老人的口糧、蔬菜,社員分什么,老人分什么。還會經常給他們送生火做飯的柴火、挑水,總之孤寡老人的生活事項包括死亡料理后事等都由生產隊負責。爺爺說有個老人過世后,生產隊給打的棺材,他給老人穿的衣服下葬。
3、村里有民兵,干群關系好
爺爺以前干過大隊民兵連長,民兵分為普通民兵,基干民兵,武裝民兵,普通民兵不發槍,基干民兵發槍不發子彈,武裝民兵發槍發子彈。到了冬天公社組織民兵開展射擊訓練,壞人真的少,風氣確實比現在好一些。
那時干部下鄉勞動是常事,下鄉干部輪流到村民家吃派飯,每家一天。村里挑比較干凈的人家安排,都自覺留糧票和錢。還有縣里甚至省市干部來村里下鄉支農,誰家有空房子都騰出來給他們住,跟農民同吃同住。
4、家里能養豬養雞
爺爺說村里雖然是集體生產,但完全允許并鼓勵每家養豬養雞鴨。還有每人有一分多到二分自留地,養的雞鴨豬和自留地種的菜,自家吃不完的,也是允許到集市上出售的。
5、大隊有初中,鄉里有高中
每個村都有小學,人口多的大隊還有初中,一,二年級小學生在生產隊上學,三年級后去大隊部上學。以前幾乎每個鄉鎮都有高中,只有少數成績優秀的才會去縣城上高中。不過以前的學校條件很簡陋,老師基本都是代課老師,正規的公辦老師很少。
以前農村沒有電視機,沒什么娛樂,人們早早就休息啦。誰家有事都熱心幫忙,鄰里之間關系很好。偶爾有放映隊來村里放電影,那絕對是村里的盛事,大家吃完飯就趕緊去占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