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在深圳表示,中美兩國在AI領域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因為中國在AI模型訓練效率和研發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其實這種趨勢的確立,在DeepSeek發布R1版本之后就已經成為普遍共識,目前這種趨勢正在進一步的強化之中,并且以更具“性價比”的方式進行。
兩國在AI投入上仍有差距,但中國在技術創新和應用落地上的進步,讓中美AI差距縮小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01
中美AI投入
大錢與巧勁的對決
說到投入,以上的表格可以看到全貌。美國科技巨頭的出手確實闊綽,以下三張表格就非常清楚目前的格局。
2025年各科技巨頭預計AI資本開支(億美元)
各公司AI投入開支占總資本開支的比例
各公司在2025年AI資本開支相比2024年的增長率
2025年,亞馬遜計劃砸下1000億美元打造AI基礎設施,谷歌和Meta分別投入750億和625億美元。而中國的阿里巴巴和騰訊則分別是180億和125億美元,差距一眼就能看出。
不過,換個角度看,中國公司玩的是“巧勁”在圖表中也一目了然,這說明,中國企業雖然投入的資金規模小,但更多的在于性價比和效率方面,而非單一的砸錢鋪基礎設施。
不過,阿里巴巴的180億的資本開支,已經占到它市值的7.2%,比亞馬遜的5.6%還高出一截,更是說明了對AI的投入決心,中國公司不比美國公司差多少。
02
技術比拼
中國模型迎頭趕上
一邊是有限的開支,另一邊卻是在AI模型的性能上,中國進步神速。
斯坦福大學2025年4月發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中美頂級AI模型的性能差距從2023年的17.5%縮小至0.3%,差距接近抹平 。
像DeepSeek-R1和阿里巴巴的Qwen3這樣的開源模型,已經能在 代碼、數學、通用能力等基準測試 中,媲美甚至超過美國對手。
RAND的研究也預測,中國模型可能在2025年追平美國,尤其是在開源領域。
這背后是中國企業在技術研發上的加碼,比如騰訊的混元大模型4.0版,參數高達2.8萬億,穩坐國內第一梯隊。
03
商業化落地
中美各顯神通
美國公司在AI商業化上有先發優勢,谷歌、微軟靠云計算、Meta推AI助手,都賺得盆滿缽滿。
但中國公司也不甘示弱。騰訊喊出“All in AI”,2024年投了157億元研發,還計劃2025年推出自研AI芯片。
阿里巴巴則靠“云+AI”戰略,2025財年Q3阿里云收入增長18%,AI產品連續7個季度暴增三位數。
百度和字節跳動也沒閑著,文心大模型和AI視頻工具都成了各自領域的亮點。
中信建投研報顯示,從財務數據看,當前AI投資帶來的回報,首先是拉動自身業務增長,AI能力已經對騰訊的廣告與游戲等業務產生了實質性貢獻;
其次對外賦能,阿里AI相關產品收入保持高增,在互聯網、零售、制造業和文化傳媒等垂直領域獲得廣泛應用。
當下已經實現了AI投入促進增長,增長反哺AI發展的正循環。
04
未來的較量
算力不是最終領先指標
美國在算力上還是老大,RAND報告說全球77%的AI算力在美國,中國只有12%。
這讓美國在AI部署上占盡便宜,但業界現在也很清楚,算力是AI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的領先指標。
AI的發展是一個多維度的過程,算法創新、數據質量、模型架構、訓練方法、軟硬件優化等因素共同推動了AI能力的進步。
單純追求算力提升,而忽視其他因素,反而會限制AI的潛力,這也是OpenAI鼓吹單一堆砌英偉達芯片來實現算力優勢而備受詬病的原因。
因為中國靠著戰略投資和創新,正在迎頭趕上,成了OpenAI戰略的一個最大反例。
未來,美國有微軟、亞馬遜、谷歌,中國有騰訊、阿里,字節等,兩邊在AI效率上復合型博弈的激烈程度,將遠大于資金、技術和市場的單一維度,這也將最終決定AI的全球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