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5月19日報道:當土壤成為藝術表達的媒介,會碰撞出怎樣的思想火花?近日,“以土為源——當代視覺藝術生態作品展(上海站)”在上海叁柒貳叁美術館舉行。50位藝術家攜118件跨學科力作,以土壤為敘事主線,構建了一場貫穿傳統手工藝、數字科技、生態科學與人文思考的綜合性藝術實驗。展覽通過"土壤材料—土地倫理—生態智慧"三重維度,重新定義了人類與土地的共生關系。
展覽以地質學概念“人類世”為學術框架,通過四個策展單元展開深度對話。在“土壤的頌歌”單元中,陶藝、巖彩等傳統媒介被賦予當代語境,藝術家以夯土為畫布、以礦物為顏料,將農耕文明的記憶轉化為極具張力的裝置藝術。
“生態的織錦”單元則呈現了一場有機材料的視覺革命:中藥材的根系在宣紙上蔓延成山水,壓花工藝重構城市肌理。這些作品模糊了藝術與生態工程的邊界,暗示著可持續創作的無限可能。
科技愛好者將在“數字的田野”單元獲得驚喜。AR技術讓觀眾“步入”土壤剖面層,算法生成的虛擬植被在投影中生生不息——技術在這里不僅是工具,更成為生態意識的喚醒者。 “土地的印記”單元涵蓋人類世、土壤科學、鄉土建設等主題的研究型項目與藝術作品映入眼簾,提醒著我們關注土地與人類社會的緊密聯系,共同守護土壤健康。
展覽特設的“土壤實驗室”成為親子家庭的熱門打卡點。觀眾不僅能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土壤微生物的實時活動,還可通過定制的氣味裝置辨識黑土、紅壤、泥炭土等不同土質的“大地之息”。策展團隊特別引入的觸覺反饋系統,讓參觀者通過振動感知土壤濕度變化,打造出國內罕見的沉浸式土壤科普體驗。
展覽展出至6月15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