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周坤
編者按:
春和景明,茶香四溢。時下,安徽省六安市進入茶葉大面積開采期,人民網安徽頻道深入六安市主要產茶區,上茶山、進茶企、訪茶農,探尋興茶富民的產業經,分享茶葉全產業鏈上的實踐故事,解碼六安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道。
到了五月中旬,春茶采摘早已結束。然而,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茶園與茶廠依舊忙碌,當前正值黃大茶采摘與制作的高峰期。
俯瞰金寨縣留坪茶園。人民網 郭昊攝
比起六安瓜片、黃山毛峰等歷史名優茶,六安的黃大茶在徽茶中相對“小眾”。黃大茶主要產區在金寨、霍山等地,以其葉大梗長、湯色金黃明亮著稱,且帶有獨特的“鍋巴香”韻味。
行走在大別山區,道路一側不時出現寫有“黃大茶”字樣的標牌。作為六安夏秋茶的代表,金寨黃大茶資源豐富,但在過去,由于效益低,茶農采摘和茶廠加工的積極性都不高。
“茶以春為貴,葉以嫩為優。到了五月以后,夏秋茶葉已經粗大,價值遠不如春茶。過去,這時候的茶葉賣不上價格,往往被茶農拋棄。”金寨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監事會主任李運宏說。
為了突破茶產業發展的季節性局限,充分盤活夏秋茶資源,實現茶農收入顯著增長,近年來,安徽農業大學的教授團隊對黃大茶品質的形成、連續化加工技術、加工裝備和新產品開發等開展了系列研究,保障了黃大茶質量穩定性,實現產量大幅提升。
當地村民采摘夏秋茶。人民網 郭昊攝
相較于綠茶,黃大茶在制作工藝上獨具特色,其中“悶黃”工序尤為關鍵。這一工序涉及將殺青、揉捻后的茶葉進行適度包裹與堆疊,以控制溫度與濕度,從而促進茶坯的氧化發酵。經過此工序,茶葉逐漸展現出黃色特征,這正是黃大茶“鍋巴香”的來源。
“我們研制了一套悶黃裝備,通過數字化控制茶葉燜黃時的溫濕度等重要指標。”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種質創新與資源的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寧井銘說,這套裝備成果轉化后,黃大茶的產量得到提升。2024年六安市黃大茶產量8800多噸,其中金寨縣5000多噸。
有了產量,如何增加銷量,讓優勢產業變成富民產業?
去年,某茶飲品牌推出以皖西大別山黃大茶為原料的新款奶茶“晴山棲谷”,迅速受到年輕人喜愛。金寨的黃大茶憑借獨特的韻味和悠久的歷史底蘊,借助奶茶在消費市場中脫穎而出,成功“出圈”。
俯瞰村民在留坪茶園采摘茶葉。人民網 郭昊攝
如今,新茶飲市場成為金寨黃大茶的突破口。僅在2024年,金寨黃大茶通過與多家茶飲品牌合作,銷售了500多噸黃大茶。
對黃大茶的深度開發,極大助力著茶農們致富增收。“以往采茶季主要是3月下旬以后的二三十天,如今夏秋茶有了銷售門路,茶農們的采茶時間延長到9月底,每畝茶園增收2000元以上。”茶農張本富說。
現在,“茶葉+啤酒”“茶葉+奶茶”等跨界合作層出不窮,讓六安茶葉不僅“產得出”,還能“賣得好”。從“粗枝大葉”的初級加工到“金枝玉葉”的特色產品,六安茶產業正通過產品創新鏈接年輕消費群體,讓“小茶葉”走出發展“大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