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月委員工作室攜手易縣文化部門
舉辦隋代造像題記解讀及影本捐贈活動
河北新聞出版網訊:在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一場聚焦易縣隋代造像題記的解讀及影本捐贈活動在易縣博物館隆重舉行。此次活動由保定市書協學術支持,易縣縣委宣傳部悉心指導,縣政協教科文衛體委、易縣文廣旅局聯合主辦,易縣博物館、易縣書畫院共同承辦。值得一提的是,易縣政協委員李國月和于軍,作為易縣文化挖掘牽頭人重要成員,以政協委員的身份積極推動活動開展,其委員工作室在活動籌備與組織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活動現場,來自保定的專家學者以及易縣當地領導齊聚一堂。中國書協理事、河北省書協副主席、保定市書協主席吳占良,保定市文聯秘書長陳偉,河北大學鄉建中心教授程輝等專家出席。易縣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副主任張國權,易縣文物保管所所長李連柱,易縣博物館館長張鵬明等領導也蒞臨活動。
易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碑刻造像文物遺存豐富。位于凌云冊鄉謝村鎮國禪寺的隋代造像始建于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重要歷史信息。其造像題記對研究隋代政治、經濟、信仰等具有重大意義,成為此次活動研討的核心內容。
活動中,李國月老師和于軍老師將珍藏多年的敦煌寺造像題記、拓片、影印本無償捐獻給博物館。這些珍貴的文獻填補了相關研究的空白,體現了民間力量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熱忱。
李國月委員詳細講解了馬昌河造像題記相關情況。馬昌河造像題記出自鎮國寺,該寺現保留有清光緒二十五年重修的三間廟宇及一尊大佛,大佛兩側原有菩薩像,始建于隋開皇十一年,現菩薩像已遺失。馬昌河造像題記刻于菩薩像座底部,其收藏過程頗具緣分。2023年7月28日,李國月通過定州朋友轉發的孔子舊書網鏈接關注到該拓片拍賣,經多日關注競拍成功。據了解,有記錄的捶拓共有三次,分別在1930年、民國時期、1984年左右,存世拓片稀少。此題記不僅對易縣建制史有史料價值,還具備研究隋代歷史的文獻價值、版本價值以及書法價值。
泉涌造像題記位于鎮國寺大佛座下,拓片后有壽鵬飛長跋,對其考證詳細。該題記對判定拓本年代有幫助,不同拓本具有版本價值,于軍進行了捐贈。
易縣博物館館長張鵬明在致辭中表示,此次活動聚焦文明的對話與傳承,捐贈的文獻將成為未來學術研究與公共教育的橋梁。活動還安排了專家專題研究報告環節,專家們從造像工藝、題記書法、歷史背景等角度,深入揭示隋代藝術與社會的深層關聯,為易縣文旅事業發展注入新動力,也體現了博物館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使命。
此次隋代造像題記解讀及影本捐贈活動,在李國月、于軍委員及其委員工作室的積極推動下,不僅讓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更多關注與研究,也為易縣文化傳承與發展搭建了新的平臺,助力易縣在文化建設道路上不斷前行。
通訊員:王文坡
責任編輯:蔡海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