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上海電機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2025年優秀設計作品展在臨港滴水湖碼頭拉開帷幕。本次展覽以“產教融合,智創未來”為主題,共展出158項設計作品,全面展現了學校教學改革與產業需求深度融合的實踐成果。
2025屆設計與藝術學院畢業設計作品主要涵蓋了智能裝備、智慧醫療、關愛弱勢、創意生活、文化傳承以及數字媒體六大主題。其中68%的畢設課題直接對接企業真實需求,作品完成度和可實施性較往年有明顯提升。
《用于火星探測的陸空協同載具設計》課題
例如,畢業生宋齊赟的《用于火星探測的陸空協同載具設計》課題,聚焦學校“航空航天”特色,從提高火星探測效率的角度出發,在校內導師與上海霄元創新中心研究員、華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博士的聯合指導下,開展了火星探測載具概念設計。“為規避因地形阻礙而導致探測任務中斷的問題,一方面載具融合輪足系統,在火星平坦地面用輪子保證高速移動和能量效率,遇復雜地形則自動切換為足式,模仿動物腿部運動,在提高攀爬越障能力的同時調整重心避免翻車。”他介紹,“另一方面載具配備無人機自主發射與回收艙系統,無人機探測氣象和地形信息,與火星車協同作業。”
《符離集燒雞文創產品設計》課題
羅晨慧展示的《符離集燒雞文創產品設計》課題,則是與埇橋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合作的產教融合項目。符離集燒雞是中國“四大名雞”之一,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拓寬非遺傳承與傳播的邊界,作品以符離集燒雞文化為中心,同時融入宿州當地的另一文化瑰寶“蕭縣剪紙”元素,通過可愛的IP形象、高飽和色彩漸變、幾何化圖形表達等年輕化的表現手法,完成了“燒雞大冒險”“符離集燒雞剪紙”以及“拼裝掃天小雞”三款玩具設計,讓傳統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煥發新生。
據悉,此次展覽均由該校學生團隊集中完成展陳布置。展覽前期,學院還首次嘗試了將學生畢業答辯現場搬進展覽空間。這種將答辯環節與展覽公開展示相結合的模式,打破了傳統室內封閉式答辯的限制,讓評委、企業導師、公眾得以零距離接觸學生設計理念、技術實現和創新亮點,不僅提高了答辯的互動性與實效性,也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錘煉了專業表達與項目匯報能力,是教學改革的一次有效嘗試。正如企業代表所言:“設計師的匯報能力直接影響項目落地效果,這種實戰化培養模式,讓學生畢業即具備職業競爭力。”
“這些作品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賞,而是扎根產業土壤結出的創新果實。”上海電機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院長周志勇表示,在全球設計教育向“科技+人文+產業”三螺旋模式轉型的背景下,學院實施了“產業需求牽引、能力畫像匹配、校企協同評價”的育人機制。此次展覽選址滴水湖碼頭,標志著學院邁出了“走出校園、融入城市”的關鍵一步。
“這是一次面向社會的教學檢閱,倒逼教學設計貼近實際需求,為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的實踐路徑。”周志勇告訴新民晚報記者。
展覽首日同步啟動的校企合作簽約儀式上,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臺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與學院簽訂了合作協議;此外,上海諾誠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向設計與藝術學院捐贈價值50萬元的60導腦電圖儀,與學院共建高端工業設計制造融合創新平臺,為工業設計提供神經工效學研發支撐。
值得關注的是,市場檢驗機制會為作品轉化注入新動能——展覽設立的“最具產業化價值作品獎”將于5月28日揭曉,由企業導師與公眾評審共同票選產生。
原標題:《近七成畢設直接對接企業需求!這場滴水湖畔的展覽,將選出最具產業化價值作品》
欄目編輯:馬丹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郜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