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氣溫起伏大,不少鄉親撒完復合肥急著下種。結果好多地方菜苗蔫了、根爛了,一季收成都受影響。這問題出在哪兒?
關鍵就在肥料和下種的時間差上。
復合肥看著是小顆粒,里面氮磷鉀各有各的性子。
銨態氮像老黃牛穩當,用多了卻會讓土地變酸。
硝態氮像活潑兔子,遇雨就跑還可能污染井水。磷肥有的遇水就化,有的得靠土里微生物慢慢分解。
鉀肥最實在,一遇水就散開,莊稼容易吸收。剛撒的復合肥像鹽疙瘩,馬上種菜根容易被“燒”。早年村里有人種茄子,撒肥次日栽苗,苗子黃了一半。
農技員一測土,發現地里鹽分高得像咸菜湯,咋能不燒苗?現在大伙都知道,普通復合肥至少等七天再下種。要是用緩釋肥,得提前半個月撒,讓它慢慢釋放養分。
但光記天數不行,還得看天氣和土地情況。
大太陽曬得地皮發白,肥料化得慢,得多等兩天。碰上連陰雨,肥勁容易被沖走,得抓緊時間下種。沙土地存不住肥,等五天左右就能下種。
黏土地像吸水海綿,最好等夠十天再種更保險。不同作物也有講究,葉菜貪吃氮肥,等五天可播。
長塊根的作物稀罕磷鉀肥,最好等足七天下地。
果樹苗子根嫩,等上十天半月,根系才不容易受傷。撒肥的手法也重要,老把式教了三招實用技巧。第一招深埋,開溝把肥埋兩指深,保肥又方便根系吸收。
第二招隔開,種子和肥料分開放,留兩寸“安全區”。第三招澆水,撒完普通復合肥澆透水,讓肥料均勻化在土里。去年家里種大棚黃瓜,用這法子提前收了一茬,長勢齊刷刷。
現在有些新農人會看“土臉色”,插筷子測松緊,捏土看濕度。地里蚯蚓多是好兆頭,這些小幫手能讓肥料更均勻。
咱農民的老經驗得尊重,看云識天氣、用草木灰都是智慧。但結合科學方法優化,能讓種地更有把握,少走彎路。
我個人覺得,種地就像過日子,得耐心等、細心看。
天氣和土地的門道不少,多琢磨才能摸準它們的脾氣。
現在該做的三件事:看看地里啥土質,算算撒肥過了幾天,備好工具準備下種。
要是拿不準,趕緊問問村里的老把式或者農技員。記住,種地跟著天時走,施肥下種有講究,豐收才能有盼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