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前央視名嘴郎永淳的一條視頻在家長圈炸了鍋——他那個曾被當作“雞娃天花板”培養的兒子,碩士畢業后竟在家“躺平”待業!
這個消息打醒了無數迷信'高學歷=人生保險箱'的中產家庭。
當1179萬應屆生涌入就業市場,當名校文憑開始'貶值',當海淀媽媽們發現雞娃投入產出比越來越低,我們不得不直面一個殘酷真相:這屆年輕人,正在經歷一場“學歷通脹”引發的生存危機。
教育方面的變化
從一些關鍵數據里,能特別清楚地看到教育這方面的變化。
2024 年,高校應屆畢業生有 1179 萬人,可同年全國出生人口才 954 萬人。
照這樣下去,要是招生規模不變,未來 10 到 20 年,高考錄取率都能突破 100%,也就是說所有適齡人口都能上大學。高等教育從以前挑人的“篩選型”,慢慢往“普及型”轉變。
可問題是大學生太多,社會上的崗位根本消化不了,學歷就不值錢了。
2023 屆碩士畢業生的就業率,也就比本科生高那么 3.2 個百分點,以前靠學歷就能吃香喝辣的“學歷紅利”,正一點點消失。
階層流動這塊兒
以前中產家庭給孩子搞的那些“教育投資組合”,現在不怎么靈了。
就說留學,在國外一年光成本就得 30 到 50 萬元,可海歸回國后,工資中位數也就 1.2 萬元一個月,有些專業掙那點錢,還不夠還房貸的。
像公務員、央企這些大家都覺得穩定的崗位,對留學生有不少隱性要求,留學的優勢很難變成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還有體制外,郎永淳離職后,他兒子沒了以前那些資源“撐腰”,就得和普通求職者一樣競爭。這說明在現在市場化的就業環境里,個人能力和行業趨勢越來越重要,就算家里有錢送孩子留學,也扛不住行業不景氣帶來的風險。
普通家庭的機會
普通家庭在這種教育困局里也不是沒機會。
比如說職業教育,新的《職業教育法》實施后,職校生能通過“職教高考”上應用型本科。像制造業、養老護理這些行業,正缺大量人才。
還有培養孩子那些不會被 AI 替代的能力。以后 AI 能做不少標準化的工作,但創造力、跟人好好溝通這些能力,機器可學不來。
家長可以讓孩子多參加點項目式學習,像機器人競賽、社區服務之類的,這可比光拿個奧數證書對找創新型工作有用多了。
家長需明白的道理
沒有哪種教育方式能保證孩子一直順風順水。
現在這時代變得太快,培養孩子抗風險的能力、能找到自己興趣和社會需求結合點的能力,還有遇到挫折能接著學的心理韌性,這些比啥都重要。
等孩子把學校學的知識都忘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那部分就是教育的本質。
所以家長們別太焦慮,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現在的就業市場
學歷貶值的速度超乎想象,企業更看重實際操作能力。
在新媒體行業,會投流、懂數據分析的實習生,比那些只會理論的研究生還受歡迎。
以前的資源在現在也不好使了,以前傳統媒體人積累的資源,在短視頻時代根本不夠看,代際之間的資源差距越來越大。
留學現在也成了“雙刃劍”,海歸在國內被質疑能力,想回國外又困難重重。
很多留學生都陷入兩難境地,在國外做代購要交稅,在國內當英語老師又競爭激烈,花了幾十萬學費學的英語,在教培行業里也沒多大優勢。
公務員考試,越來越難,都想在經濟轉型期找個安穩的工作,競爭也不小。但體制內的崗位也在變,街道辦需要會直播帶貨搞新媒體的,高新區要懂數字經濟的,傳統部門還在招能寫材料的。所以也光盯著編制,可能會錯過其他機會。
總結
現在既不是"拼爹時代"也不是"躺平時代",而是"算法時代"。
誰能最快把資源轉化成現金流(比如中產家庭的孩子做知識付費),或者把興趣玩成細分領域(比如游戲主播),反而比拼學歷更有出路。
畢竟這屆年輕人面對的,是AI都在卷的就業市場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