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國興家”中續寫茶馬人生
周安勇
《姜氏族譜》載,姜氏七世祖圻潤生于清康熙庚子年(1720)四月,于清乾隆中期攜三子姜琦及孫姜榮華,由洪雅縣止戈街蓮花壩來到滎經,始以鑄銀為業,因守誠信、善經營,資本漸有積累,在清嘉慶時期即經營茶葉。
姜家大院(王晶 攝)
姜氏由洪雅來到滎經
姜氏“始以鑄銀為業”,與當時的國家政治經濟形勢有著極大的關系,那就是清政府在與瞻對、大小金川戰役中投放了大量白銀。
瞻對是四川西部的一塊藏族聚居地,其居民甚勇悍,常搶劫騷擾地方、行旅,甚至公然劫掠清政府駐防臺站,威脅到打箭爐及藏路安全。為穩固藏路,保障川藏貿易線的暢通,清乾隆十年(1745)二月,清政府決定進剿瞻對,并預撥白銀一萬兩,在雅安、滎經、清溪三縣購買米糧13000石,運儲打箭爐(今康定)。
戰爭是牽涉面甚廣,耗費巨大的事情。進剿瞻對,從出兵之日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三月的9個月時間里,清政府共花費白銀一百萬余兩。
清乾隆十二年(1747)四月,大金川土司攻明正土司所屬之魯密、章谷,威脅到打箭爐的安全。為了安定西藏,保護打箭爐和川藏茶道,清政府于當年九月發動大金川戰役。這次戰役用時3年,花費白銀二千萬兩以上。
清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71—1776),清政府發動了大小金川戰役。這場戰役歷時5年,花費甚巨。通往大小金川的軍事供給線,先后形成5條線路。成都至桃關為西路;成都經滎經、漢源至打箭爐為南路;成都至雜谷腦為北路;成都經雅安縣城至穆坪為中路;成都至桃關,經桃關出口分路至雜谷腦,經雜谷腦出口新路,稱為新西路。
南路、中路都需過雅安境。在這些軍事供給線上,一般每15公里設置一個臺站,滎經的鹿角壩是南路的重要糧臺之一。臺站建設及以軍米為主的海量物資的采購、運輸均用白銀支付。據陳志剛《明清川藏茶道的市場與社會》書中統計,南路、中路僅軍糧運送腳價的白銀投放量,就達480多萬兩。
白銀的投放量如此之大,流通在市場中的白銀,需要分割、重鑄,這就直接刺激了雅州府銀鋪的發展。滎經縣的銀鋪也多,銀匠大多來自下游地區的洪雅縣,姜氏則是其中的代表。
看準商機成功轉型
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前,滎經經營茶葉以陜商為主。之后,滎經本地茶商實力增加,龔瑞齋、陳天錫、洪裕3家實力最強。咸同之亂,川藏茶葉貿易走向低谷。滎經茶商因為積壓貨物、拖欠引稅,或破產或逃亡或改行,輝煌不再。低迷的行情意味著新的商機,但能否抓住這種機遇,卻是需要膽識和智慧的。
姜家在清嘉慶時期即經營茶葉,但真正讓姜家在茶界中異軍突起的,是其十一世祖姜先兆。
清咸豐十一年(1861),姜先兆30歲,掌管銀鋪家政,此時藍大順、李永忠農民起義軍和石達開太平天國軍相繼進入雅州,滎經縣的富戶大多亡路而去。有膽識的姜先兆選擇堅守,帶領團練御敵于城外。事后,滎經縣知縣向朝廷上報,為其申請了“盡先都司并賞戴藍翎”的獎賞。這是正四品官銜,是很高層次的榮譽。但姜先兆很清楚,這只是一個虛名。
這時,他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專營輸藏茶葉貿易。
專營茶業,并非易舉之事。同治初年,川藏茶葉市場供需波動大,茶路也不算暢通,行情時好時壞,生意時起時落。姜先兆充任滎經縣茶商首領,既欠官方的茶引稅課,又負西藏商人的債務,在如此大的資金借貸壓力下,旁人都擔心他的茶葉生意能否繼續。姜先兆鎮靜處理,依照家人的能力和個性特點,組織兄弟子侄們分工合作,或負責從嘉定府(今樂山)采買茶葉,或負責在滎經加工茶葉,或負責轉運茶包,或負責在打箭爐出售。
憑借吃苦耐勞的實干精神和精良的制茶技藝,姜家的茶葉生意逐漸走上正軌,不僅幾年間把欠債還清,還有了盈余。數年之后,姜家經營的華興茶店成為“南州冠冕”的富商大賈。
西藏布達拉宮、扎什倫布寺、哲蚌寺,年年購買姜家的磚茶,并共同頒制了“仁真杜吉”(意為“佛坐蓮花臺”)銅版相贈。
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的姜家不斷置業,擴大生產,先是買下“徐土司”大院作架房。清同治末年(1874),姜先兆按生產需求對姜家大院進行改造,于清光緒元年(1875)秋天完工,形成了“七星抱月”的格局,并將華興號更名為“裕興茶店”。
民國四年(1915),裕興茶店更名公興茶店,家族分支也各自發展,先后創辦了又興、蔚新生、鴻興、全安隆、全安成、全安同等茶號,1953年公私合營,姜家和邊茶的緣分中斷。
新添“姜家藏茶”匾額
現在的姜家大院內又新添了一道“姜家藏茶”匾額,是四川博物院首席專家魏學峰先生所書。藏茶就是過去所說的邊茶。之所以稱為藏茶,是因為歷史上,雅安所產的茶葉主要供應藏族同胞飲用,產銷直接,以“藏茶”謂之,很是了然。
如今,姜氏茶業又重新輝煌,而點燃這一輝煌之炬的,是姜家第十五代傳承人萬姜紅。
萬姜紅生于滎經,從小就在茶山上長大、茶包堆里玩耍,萬姜紅對茶充滿了感情,加之耳濡目染祖輩、父輩的制茶技藝,心中潛移默化地埋下了將姜家制茶技藝傳承下去的種子。2003年從四川師范大學畢業后,進入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工作,并開始學習制茶、評茶,多次參加專業技能培訓,獲得“國家二級評茶師”“評茶教師”等資格證。
2015年,萬姜紅毅然辭去穩定的工作,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最具雅安特色的藏茶成為其首選,并將自己的產品命名為“姜氏古茶”。通過大數據分析,她找到了屬于姜氏古茶獨特的屬性和品牌定位。采自滎經的高山有機茶,經全發酵,富含茶多酚和茶多糖,對人體無刺激,更健康。“品最好的古茶,做茶中的茅臺。”成為她的目標。
在2020年的拉薩“雪頓節”上,萬姜紅展示了祖上留傳下來“仁真杜吉”的標識圖形,引起了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相關負責人的注意,并推斷布達拉宮的地宮中可能還有“仁真杜吉”茶,在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布達拉宮管理處的積極尋找下,2021年4月10日,上百年的“仁真杜吉”茶在布達拉宮舉行的“見證歷史 攜手共進——非遺藏茶姜氏古茶‘仁真杜吉’尋根交流會”上驚現于世,再次與世人見面。
追溯姜氏茶業厚重的歷史肌理和文化根基,講好姜氏茶業的故事,做好姜氏古茶的文化傳承,一路走來,萬姜紅懷著感恩的心,在“裕國興家”信念中,鑄造她的茶馬人生。
魏學峰為姜氏題寫的“姜家藏茶”匾額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周安勇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編纂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