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旁入路已逐步由從微創通道下手術發展到內鏡下手術,具有良好的可視化,最小的失血量和有效的減壓,手術過程中,骨減壓是大多數報道中的基本步驟,意外的過度切除可能導致術后不穩。
研究提出黃韌帶翻轉技術,UBE旁正中經關節突外側入路行椎間孔減壓,利用副突作為關鍵的手術標志,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骨切除,可以實現更精確和安全的神經根減壓。
Technical Notes
手術技術
1.全麻下患者取俯臥位。
2.透視確定手術節段,椎弓根外側緣約一個椎弓根寬度處做兩個縱向皮膚切口,長約7-8 mm。平椎弓根水平處為頭側切口,而尾側切口位于距離頭側約2 cm處。
適當切開筋膜,確保手術過程中鹽水流動,實現手術清晰可視化和持續沖洗。
3.靜水壓設定為30-40mmHg。必要時可使用工作套管以增強液體流出并保持術野清晰。
4.以頭側椎體橫突為靶點,透視引導下,鏡鞘和逐級擴張在靶點處建立三角關系,暴露手術標志:橫突、上關節突外側和峽部外側。
A:在椎弓根外側緣約一個椎弓根寬度處做兩個縱向皮膚切口。頭側穿刺點位于椎弓根水平,尾側穿刺點位于頭側穿刺點尾端約2厘米處。
B:入針點位于橫突。
C:內窺鏡視圖顯示使用射頻探頭以副突為中心進行軟組織分離。(*)標示副突。
D:識別關鍵解剖標志,包括副突、峽部和上關節突(SAP)。(*)標示副突。
5.以副突作為定位標志。剝離子從副突內側分離軟組織。(神經根位于比副突更深的地方,以此可安全地去除軟組織,不會直接損傷神經根。)
6.刮匙尖端置于上關節突下方,保持與骨面的連續接觸。直接剝離黃韌帶附著點。將黃韌帶向下翻轉,分離黃韌帶進行有效軟組織減壓。(遠離神經根進行翻轉,使神經損傷的風險最小化),觸及上關節突腹側后,刮匙沿著骨面向峽部移動,安全和完全的分離黃韌帶,黃韌帶分離后,神經根可安全可視化。
A: 使用剝離器將副突內側的軟組織分離。標示副突。
B: 在保持與骨表面接觸的同時,用刮匙從上關節突下方輕柔推進,松解黃韌帶。
C: 通過刮匙施加旋轉力,實現黃韌帶的可控翻轉以完成有效減壓;
D: 黃韌帶切除后,可見下方的神經根及神經周圍脂肪組織,確認充分減壓。
7.暴露神經根后,使用刮匙或椎板鉗去除黃韌帶剩余部分(圖3A)。透視確認是否已達內側椎間孔,確保充分減壓(圖3C,D)。
A: 內窺鏡視圖顯示使用Kerrison咬骨鉗進行額外減壓,必要時切除殘留的黃韌帶或骨性結構。
B: 充分椎間孔減壓后神經根的完全減壓狀態。
C, D: 術中C型臂透視圖像確認已達到足夠的減壓范圍,直至內側椎間孔。
8.對于骨性壓迫,如SAP骨刺或峽部外側骨刺,可使用刮匙、椎板鉗或關節鏡磨鉆在神經根周圍小心地進去除。建議使用配有保護裝置的磨鉆。
9.當椎間盤突出時,需要進行椎間盤切除。使用射頻探針松解纖維環。
10.最后,使用球頭剝離子確認神經根充分減壓。
11.出血控制后,插入引流,縫合切口。
Key Points
副突作為顯著且易于識別的解剖標志,可安全引導神經根暴露。
最大限度減少骨性減壓范圍,降低脊柱不穩和相關并發癥風險。
黃韌帶翻轉技術為治療退變性腰椎椎間孔狹窄和椎間孔突出髓核提供了新術式選擇。
參考文獻
Lee DY, Jin HB, Kim HS, Lee JB, Park SY, Kook SH. Biportal endoscopic non-facetectomy foraminal decompression and discectomy (ligamentum flavum turn-down technique). Asian Spine J . 2025;19(2):259-266.
來源:脊柱鑒查
作者:西北大學附屬醫院 · 西安市第三醫院 康坤龍 江偉
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為轉載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相關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立即處理配合采取保護措施,以保障雙方利益。
為什么要投稿?是為了記錄自己的醫學之路!是為了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讓傳播知識成為一種習慣,是“玖玖骨科”讓你投稿的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