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明見局
作者|柯柏妮
在5月13日一季度業績的電話會議上,京東集團CEO許冉提及外賣業務,他明確表示現階段京東外賣業務發展迅猛,團隊預計2000萬單的里程碑很快就能突破。
同時,許冉指出“我們認為外賣賽道對于京東來說是一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業務,當然,在短期會有一定的投入,不過團隊相信隨著規模的增長業務本身將逐漸釋放規模效應”。
京東外賣等新業務一季度表現
財報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京東凈營收達3010.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8%,增速創三年來新高;調整后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137.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凈利潤為10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1億元大幅增長。
其中,外賣業務在內的新業務尤其值得關注。自 2025年2月正式上線以來,京東外賣展現出驚人的擴張速度。京東曾對外表示,在40天內日平臺訂單量便突破百萬,4月15日突破500萬單,4月22日就已達到1000萬單。
不過,在訂單量顯著增長的同時,包含外賣在的京東新業務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
根據財報公開的信息,2025年第一季度,京東集團新業務經營虧損為13.27億元,相比 2024 年同期的6.70億元虧損幅度有所擴大。
是什么原因導致虧損擴大呢?
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外賣市場中迅速搶占份額,京東外賣推出了一系列力度較大的補貼活動,如“首單立減20元”“滿59減15”等,單均補貼成本高達8-10元。
而在已經到來的“6·18”這一關鍵促銷節點,京東外賣預告的百億補貼力度更是全面升級,據活動介紹,活動期間先領百億補貼券,再領疊加券,每單外賣最高可減30元。
同時,一季度京東整體營銷開支同比增長13.9% 至105億元。其中,用于外賣業務的地推與品牌廣告投放,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吸引用戶,這無疑增加了新業務的成本負擔。不過,作為一項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業務來說算是合理的投資。
三大外賣平臺被約談
就在京東財報發布的當晚,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信息——市場監管總局會同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網信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針對當前外賣行業競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約談京東、美團、餓了么等平臺企業。
五部門要求相關平臺企業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嚴格落實主體責任,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加強內部管理,合法規范經營,公平有序競爭,共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切實維護消費者、平臺內經營者和外賣騎手的合法權益,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有序發展。
2025年2月11日,京東正式宣布進軍外賣領域,并啟動“品質堂食餐飲商家”招募計劃,對5月1日前入駐的商家,全年免傭金。而在以往的外賣平臺生態中,商家需向平臺支付相當比例的傭金,這筆開支極大影響著商家的運營成本。京東的免傭政策迅速打破了外賣市場原有的競爭平衡,引發了行業的連鎖反應。
4月11日,京東外賣官宣上線“百億補貼”計劃,這一戰略動作被行業媒體視為向外賣市場龍頭美團發起的“正面攻勢”。憑借極具吸引力的補貼政策,京東外賣迅速降低用戶消費門檻,成功吸引大量嘗鮮用戶,平臺訂單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僅4天后,占據外賣市場超 70% 份額的美團迅速作出回應,正式推出即時零售品牌 “美團閃購”,通過加碼即時配送服務強化競爭壁壘。
雙方圍繞補貼策略展開拉鋸戰,不僅持續加大餐飲品類的優惠力度,還將競爭范圍拓展至商超快消、生鮮果蔬等多個即時消費場景,在用戶流量爭奪、商家資源拓展、騎手運力儲備等維度展開全方位較量
觀望了一陣之后,餓了么在4月30日宣布要加大平臺補貼力度,開啟平臺“餓補超百億”大促,借助補貼活動提升自身平臺的競爭力,鞏固在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的地位。
隨著餓了么這一老牌平臺強勢入局,外賣行業的競爭格局從“雙雄對峙”演變為“三國逐鹿”。京東、美團、餓了么三大巨頭在用戶爭奪、商家資源搶占、配送服務優化等維度展開全方位博弈,競爭態勢日趨白熱化。在這場硝煙彌漫的市場爭奪戰中,部分平臺的競爭手段與經營模式自然也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
京東曾公開對美團提出指控,稱其存在強迫騎手 “二選一” 的行為,限制騎手承接京東平臺的秒送訂單,并以 “封殺” 相威脅。這一舉措不僅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也直接損害了騎手群體的自主選擇權與經濟利益。
在外賣行業高速發展的背后,騎手權益保障問題日益凸顯。數據顯示,超六成外賣騎手尚未與平臺簽署勞動合同,社保參保率不足 30%,基本勞動權益缺乏有效保障。與此同時,平臺算法的“時間壓迫”成為突出矛盾。為追求極致配送效率,系統不斷壓縮配送時長,騎手為避免超時罰款常被迫采取超速行駛、闖紅燈等危險行為,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平臺經濟下勞動者權益保護的思考。
“外賣大戰”短期內仍持續
有消費者好奇,京東、美團、餓了么等被集體約談,這場“外賣大戰”是不是要結束了?外賣羊毛是不是薅不到了?
業內相關人士解答稱,或許短期內還結束不了,畢竟現在已經到了6·18的關鍵時期,外賣平臺的“內卷”仍然在繼續。
同時,面對監管部門集體約談京東、美團、餓了么等,不少消費者心中疑慮叢生:這場“外賣大戰”是否即將畫上休止符?那些令人心動的滿減優惠、超值補貼,是否會就此成為歷史?
有消費者在社交平臺留言稱:“現在點一單外賣,疊加補貼后只需十幾元,可一旦平臺不再補貼,同樣的餐品價格可能會回到三十多元,那時候又該如何選擇?”
過往的行業發展規律似乎早已成為了消費者心中的衡量標準,縱觀外賣行業的發展歷程,早期各大平臺為爭奪用戶,紛紛推出“滿減優惠”“新人紅包”等補貼活動,彼時消費者確實能以極低的價格享受到外賣服務。然而,當市場格局逐漸穩定部分平臺便開始削減補貼,配送費用也有所增加,用戶的消費成本又會隨之上升。這一次,消費者對于價格需求的期待會在何時結束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