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四百多年前,明代科學家宋應星著成《天工開物》,這部 “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不僅是對技術的傳承,更蘊藏著“人巧與天工爭妙”的永恒追求。如今,一場學工實踐活動讓古老的智慧與青春的創意相遇,一次跨越古今的美學對話就此展開。
5月19日,青島大學附屬中學2024級初一年級全體師生踏入青島市綜合實踐教育中心,循著《天工開物》“貴五谷而賤金玉”的務實理念,開啟了為期四天的學工尋美之旅。走進實踐工坊,仿佛翻開了一部鮮活的現代版《天工開物》,這里雖不見古代作坊的木輪石磨,卻傳承著同樣精益求精的匠心情懷。
5月19日上午8:45分,升旗儀式在學工基地如期舉行,初一(10)班的李祎晨同學代表全體初一同學進行了題為《健康從心開始 生命向陽綻放》的演講,希望同學們在學工期間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課程中的困難。升旗儀式結束后,同學們按照所分專業進入到學工課堂,開啟了向往已久的學工之旅。
茶香裊裊中,茶藝課上師生共品“一杯春露暫留客”的雅韻。同學們跟隨古法,溫杯、注水、出湯,看茶葉在水中舒展,體悟《茶經》中“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
電烙畫課堂上,同學們借助高溫烙出深淺線條,烙筆游走間,恰似古人以火為墨,將山水鐫刻于方寸之間。
陶藝教室里,泥土在指尖翻轉,重現《天工開物》中“水火既濟而土合”的神奇。從揉泥、拉坯到修坯,同學們感受著“埏埴以為器”的古老智慧。
而布藝課上,剪刀與針線交織,將素布裁成各種圖案,詮釋著“裁云作衣裳”的浪漫巧思。同學們發現,唯有親手實踐,方能領略傳統工藝的深厚底蘊。
陽光透過玻璃窗,映照著同學們專注的臉龐。釉上彩繪專業的同學細心描繪,顏料在瓷胎綻放。釉上彩繪是人與瓷、色與火的對話,恰似《天工開物》記載的“五色華光”,讓古老技藝煥發了新生。
來到篆刻課堂上,同學們更將匠心精神推向高潮。篆刻刀在青石上起落,刻下了古樸的文字,刀鋒與石料相觸的清脆聲響,在教室里交織成獨特的韻律。
這場學工實踐,不僅是技藝的學習,更是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匠精神的傳承。當茶香浸潤心靈,烙筆繪就山河,陶泥塑出萬象,青附少年在實踐中讀懂了工匠精神的深意。古老典籍的智慧,正化作青春的匠心,在新時代的實踐沃土上綻放出絢麗光彩。
撰稿:王婷 張清民
攝影:姜鵬 2024級班主任
編輯:李源心
審閱:周元春 郭宏昱 孫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