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群里,經常聽到一些媽媽抱怨
"我家孩子太難帶了,一刻都停不下來"
"這孩子總是問些奇怪的問題,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她太固執了,非要按自己的方式做事"。
孩子太調皮,“鬼點子”太多,通常讓父母筋疲力盡,但這并不是一件壞事。
其實這類孩子看似難帶,可很聰明,而且通常有這幾個特征
特征一:愛打破砂鍋問到底
"媽媽,為什么天是藍的?"
"為什么藍的?那為什么不是綠的?"
那天在出去吃飯,好友家6歲的女孩在問她坐在身邊的媽媽,好友不耐煩地說:"你這孩子,哪有那么多為什么?快和其他小朋友玩去……"
好友支開了女兒,并向我們吐槽說;我這女兒每天要問幾十個為什么,常常追問到我們啞口無言。好友顯示出一面的嫌棄。
出于職業的習慣,我實在忍不住了,便和好友說;你家孩子是聰明娃,不要嫌棄孩子。要好好培養。
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這種持續的深度追問是邏輯-數學智能和語言智能高度發展的表現。
研究顯示,高智商兒童平均每天提出約400個問題,是普通兒童的兩倍。
如果家里有這類孩子,可以這樣引導和培養孩子;
- 誠實面對不知道的問題,和孩子一起查資料
- 將問題反問回去:"你覺得是為什么呢?"
- 為孩子準備適合年齡的百科全書和科普書籍
- 有心的家長可以記錄孩子的"奇問妙答",觀察TA的思維發展。
特征二:固執己見的"小頑固"
我們家大侄女,去年考上了我們市里的重點高中,我弟媳在孩子小的時候,經常在我們面前投訴大侄女,說她是固執己見的"小頑固"。
從幼兒園開始堅持每天自己搭配衣服,即使寒冬也要穿紗裙配雨靴;
吃飯時必須用特定的藍色碗,否則就不吃飯。
弟媳嘗試講道理、哄騙甚至威脅,但大侄女可寧可哭鬧一小時也不妥協。
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認為,這種固執是"自我中心思維"階段的正常表現,但在高智商兒童中更為明顯和持久。
它反映了孩子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堅定的意志品質——這些正是領導者和創新者的關鍵特質。
如果你家孩子是這種情況,可以這樣引導和培養孩子;
- 在不涉及安全健康的事情上適當讓步
- 提供有限選擇:"你想穿紅色還是藍色的衣服?"
- 建立可預測的日常慣例,從而減少孩子的焦慮。
- 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游戲,讓孩子學習靈活性。
特征三:敏感細膩的"小哭包"
表姐家的兒子陽陽,每次看電影時會為主角傷心哭泣,聽到新聞里的災難報道會整晚睡不著,甚至因為踩到螞蟻而自責。
表姐常說他"一個男孩子,太敏感細膩了、太嬌氣了",并經常要求他"堅強點"。
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提出的"高度敏感人群"理論指出,約15-20%的兒童天生具有更敏感的神經系統。
這種特質與創造力、共情能力高度相關。研究顯示,高敏感兒童在支持性環境中往往表現出色。
如果你家孩子是這種情況,可以這樣引導和培養孩子;
- 認可孩子的情緒:"這件事確實讓人難過"
- 教會孩子具體的情緒管理方法(比如深呼吸)
- 給孩子提供安全的情緒宣泄渠道(我們可以讓孩子繪畫、寫寫日記)
特征四:天馬行空的"幻想家"
鄰居家5歲的女兒可可有一個很特別的朋友,這個特別的朋友就是孩子想象中的朋友"粉粉兔"。
這孩子很奇怪,她會為粉粉兔準備餐具,堅持讓媽媽多盛一份飯。
她還經常講述自己"小時候在火星上學"的離奇故事,這讓鄰居擔心她分不清現實與幻想。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多蘿西·辛格的研究表明,豐富的幻想生活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標志。
高創造力兒童的幻想朋友通常會持續到7-9歲,這種能力與語言發展、社交技能和問題解決能力正相關。
如果你家孩子是這種情況,可以這樣引導和培養孩子;
- 不要否定孩子,但要適度引導TA:"這個想法真有創意,現實中會怎樣呢?"
- 給孩子提供開放式玩具(積木、彩泥等)
愛因斯坦曾被老師認為"永遠不會有什么成就",迪士尼因"缺乏想象力"被報社解雇——許多改變世界的人,童年時都是"難帶"的孩子。
我們在養育這類孩子的確需要更多耐心和智慧,但今天的"小麻煩"可能正是明天創新者的雛形。
最重要的是提供理解和支持的環境,讓他們的獨特性能在接納中健康發展,而不是在壓制中扭曲變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