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節氣(5月21日)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標志著氣溫升高、雨水增多,自然界進入“萬物小得盈滿”的繁茂階段。中醫認為此時濕熱漸盛,養生應順應節氣特點,注重健脾祛濕、清熱養心,以下從飲食、起居、防病等方面總結養生要點:
一、飲食養生:健脾祛濕,清利濕熱
1. 多吃健脾利濕食物
濕氣漸重易困脾,可多吃:
紅豆、薏米、扁豆、山藥:健脾祛濕;
冬瓜、黃瓜、絲瓜、芹菜:清熱利水;
生姜、陳皮:溫中化濕,助脾胃運化。
2. 適當“吃苦”清心火
小滿后心火易旺,可食苦味食物清熱:
苦瓜、蓮子心、蒲公英、苦菊:清心降火;
綠豆湯、荷葉粥:解暑祛濕(體質虛寒者少食)。
3. 忌貪涼傷脾
避免過量冷飲、生冷瓜果(如西瓜、冰鎮飲料),以防寒濕困脾,引發腹瀉、食欲不振。
二、起居調養:順應陽氣,防暑避濕
1. 早起晚睡,適當午休
順應晝長夜短,可稍晚睡(不超過23點)、早起,中午小憩15-30分鐘,養心護陽。
2. 保持環境干燥
濕熱天氣注意通風除濕,避免久居潮濕之地,衣物被褥勤曬防霉。
3. 適度運動,忌大汗
選擇晨間或傍晚進行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溫和運動,以微汗為宜,避免耗氣傷陰。
三、情志養生:靜心養神
夏季對應“心”,濕熱易致心煩氣躁:靜坐、冥想、聽輕音樂:調和心氣; 避免情緒劇烈波動:保持平和,預防心火過旺。
四、防病要點:濕熱為患
小滿后濕熱交織,易引發以下問題:
1. 皮膚問題(濕疹、痱子):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出汗后及時擦干;
外洗方:艾葉、金銀花煮水擦洗患處。
2. 腸胃病(腹瀉、腹脹):忌食腐敗食物,避免辛辣油膩; 按揉足三里、中脘穴健脾胃。
3. 風濕關節痛:避免淋雨涉水,可用艾灸關元、命門穴溫陽祛濕。
五、養生小妙招
茶飲推薦:赤小豆薏米茶、陳皮茯苓茶(濕熱體質適用);
穴位保健:每日按揉陰陵泉(健脾祛濕)、內關穴(寧心安神);
泡腳方:艾葉+花椒煮水泡腳,驅寒祛濕。
注意事項
體質差異:濕熱體質者以清熱為主,陽虛者需兼顧溫陽(如姜棗茶);
循序漸進:祛濕不可過度,避免損傷正氣。
小滿養生重在“未病先防”,通過飲食起居調理,助身體適應暑濕氣候,為安然度夏打下基礎。
醫師簡介
蔡良章
副主任醫師
血液凈化室主任,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畢業于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省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中醫血液凈化專業委員會委員。于2010年、2018年在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分別進修血液凈化、腎病學專業。現從事血液凈化、腎病工作十余年。
擅長尿毒癥及多臟器功能衰竭的血液凈化治療,同時在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腎病綜合癥、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痛風等疾病的中西醫治療方面也頗有心得。
坐診地址:門診三樓國醫堂5診室
電話:15137607048
(通訊員 蔡良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