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科學家的愛國,是一句又一句“可以沉默”的發聲,是一個又一個“可以避開”的承擔,是一次又一次“可以不回”的歸來。科學家的愛國是在無數個具體抉擇中,將個人志業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形成一種具有戰略高度、歷史縱深與現實承擔的價值共識。
一、
愛國精神鍛造科技報國的歷史回響
一百多年來,科學家的愛國精神在不同歷史節點有著形式不同的表達。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的珍藏,正是這些表達留下的鮮明印記與見證。
作為中國科學家畢生實踐的行動綱領,“愛國”曾融入共同投身國家建設的歷史宣言,激發無數人的奮斗熱情。
1949年7月13日,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在北京召開,圖為代表合影。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1949年7月13日,一張黑白合影記錄了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個重大歷史節點: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在北京召開。
“科代籌”是科學家和科學管理人才的大集結,奠定了“科學為人民服務”的方向,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實踐愛國精神的具體路徑。
作為融入科學家精神血脈深處的原生基因,“愛國”也曾與科學家歸國的匆匆腳步聲鮮明共振。
科學家博物館藏品中,有一系列20世紀50年代以大海和航船為背景的老照片彼此互為注腳,格外引人注目:錢學森登船前凝望,錢三強何澤慧一家三口在船上微笑,陸婉珍與閔恩澤夫婦以祖國為背景拍下合影……看上去平靜的畫面,背后卻是一次又一次舍棄優渥生活、沖破重重阻力的選擇:待遇更優厚,抵不過“祖國更需要我”。
20世紀50年代初,陸婉珍與閔恩澤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后回國受阻。閔恩澤找到了在香港的工作,借工作簽證離開美國。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愛國,是科學家精神的根本要義,亦是其存在的邏輯起點。從百年前“科學救國”的口號,到今天“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民族命運、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的多重試煉中,中國科學共同體被激發、建構和升華,甘于堅守,無畏前行。
二、
愛國精神形塑科學實踐的價值內核
科學是追求真理的過程,而真理的實踐路徑歷來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事實上,科學家從不是抽象的知識生產者,而是嵌入國家工業化、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中的能動角色。
正是在這種角色定位中,愛國精神作為價值驅動,引領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用所學專業主動響應國家發展的召喚,使科學活動擺脫了工具理性純粹化的風險,轉而服務于國家的結構性轉型與系統性重塑。
1950年秋,王大珩動員學生轉學應用物理。姚駿恩(三排左三)等20余人成為中國第一批應用物理系的學生。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1950年,中國光學界的重要學術奠基人王大珩在大連工學院動員學生投身應用物理專業。這看起來只是對年輕人求學方向的建議,其實是一次極具前瞻性的人才布局與調度。王大珩說得坦白:“物理可以說是一切工業技術的基礎,再加上‘應用’兩字,對新中國的建設更有意義。”這種主動嵌入國家需求的自覺,是科學家愛國精神另一具體表現——科學絕不僅是純粹理性的工具,更應是民族戰略的脊梁。
事實上,這種將個人專業志趣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聯系的自覺,并非只屬于某個歷史階段,而是貫穿了中國科技發展的全過程。回望“兩彈一星”工程,從錢學森、鄧稼先,到郭永懷、于敏,他們在物質條件艱苦甚至生命受到威脅的環境下,毅然投身于國家戰略項目,其根本動力正是內心深處強烈的愛國信念。這份信念不僅激發了他們以生命追尋理想的萬丈豪情,更凝聚成代代相傳的精神譜系,激勵著后來人持續奮斗。
新時代下,以歐陽自遠、吳偉仁為代表的科學家頂著巨大技術挑戰與國際競爭壓力,自主完成從月球到火星探索的跨越,創下多個“世界首次”,用實際行動推動中國科技從“跟跑”到“領跑”;屠呦呦歷經幾十載潛心攻堅,最終發現青蒿素造福全人類,亦源自內心強烈的民族使命感。
1957年,樓之岑(左一)指導屠呦呦(左二)研究中藥銀柴胡的品種問題。圖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因此,愛國精神作為科學家群體的精神內核,不僅指引他們在科研道路上做出正確的選擇,也為科技工作注入了持久而深厚的價值意義。“科研報國”不只是時代口號,更是每位科學家內心真切的使命與擔當。
這充分說明,愛國精神并非在科研工作之外附加的道德選擇,而是深植于科學家內心的根本價值觀,它賦予科學家更高的價值追求,是科研實踐本身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使科學實踐從單純的知識生產演變成推動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的動力引擎。愛國精神是科研倫理的有機構成,既關涉知識生產的方向性選擇,也關涉人才流動的戰略布局,更關涉整個科研系統的組織邏輯與資源配置。
三、
以愛國精神引領科技創新的戰略轉型
當前全球科學技術迭代加速、競爭格局加速重構,中國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此背景下,科學家精神中的愛國底色,不僅在情感與價值觀層面為科學家持續注入能量,還應在方法論層面參與問題設定與路徑決策。
面對“卡脖子”技術、復雜供應鏈體系、關鍵領域的瓶頸突破,除了不斷提升科研能力與技術水平,還需在方向選擇、協同創新、長期耐心等方面建立起符合國家利益的科研范式。換言之,愛國不僅是開展科研工作的動力源泉,也應該成為工作方式方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科研選題上,應堅持國家需求導向與基礎研究并重;在科研路徑上,應強調自主設計、開放協作與長期投入的有機結合,抵制路徑依賴與盲目模仿;在科研倫理上,需要重申公共利益優先與社會責任擔當;在戰略定力上,面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挑戰,既要有志在必得的決心,也要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心;在國際科技合作中,既要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也要守住自主創新的戰略底線,既要放眼全球廣納賢才,也要著力打造本土創新生態系統。
在國際局勢變亂交織的今天,愛國這種精神力量已經成為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的軟性支撐之一。它不以激進的情緒輸出為表征,而是通過導向正確堅定的選擇、穩定持久的研究、忠誠踏實的奉獻,為中國的科學事業和技術進步提供深厚的人文基礎與強大的價值保障。
結語
愛國精神永筑科技發展的堅實之基
科學家博物館藏品仿佛令人置身于燈火不滅的實驗室、黃沙漫天的發射場,目睹一代又一代中國科學家將小我熔鑄進大我,為科學理性的深度注入家國情懷的溫度。
愛國精神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既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又融入新時代開拓者的全球視野。它不是浮于表面的口號,而是深植于科研實踐的行動指南;不是被動的責任擔當,而是主動的使命追求;不是封閉狹隘的技術民族主義,而是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科技發展觀。
不久的將來,中國必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而通往這一目標的道路,必定以智慧、青春、熱血與信仰鋪就。無論是風雨如晦的昨夜,還是光輝在前的明朝,愛國,始終是科學家精神最深沉的底色,也是科技工作者們共同的價值坐標和精神源泉。
作者:欒青禾 資深科技自媒體作者
5·30專欄往期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