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是第六個“國際茶日”,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茶,各地的人們以不同方式致意手中這一杯,或回望千年茶史,或端起一杯新茶飲,傳遞著當下的鮮活。作為由中國倡議推動設立的全球性節日,國際茶日不僅是對茶文化的致敬,更是一場關于人與自然、農耕與產業、傳統與現代的公共對話。
新茶飲,正是這種連接的一種當代表達。它不只是形式上的年輕化、品質上的健康化,而是以更開放的方式參與傳統,以更便捷的路徑延展文化。它讓茶回到街巷,也重新進入更多人的生活。一杯茶飲的背后,有山川的勞作,有手工的傳承,也有產業鏈條的默契協作。
2023年8月8日,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聯合茶百道、古茗、書亦燒仙草、滬上阿姨、喜茶、益禾堂、茶顏悅色、7分甜9家新茶飲品牌共同發起“新茶飲公益基金”,旨在依托新茶飲行業優勢,支持欠發達地區的鄉村振興和產業助農,同時關注助學和重大災害救助。同年12月,甜啦啦正式加入。10家新茶飲品牌共同參與的新茶飲公益基金,正是推動這場協同的機制之一,通過公益幫扶讓源頭的價值不再被忽略,讓那些原本留在山里的努力,被看見,被尊重,也被寫入這杯茶的未來。
扎根沃土:茶山不是“供貨地”,是價值的起點
一杯茶的旅程,始于山間,而山間的每一片茶葉,都承載著農人的心血與土地的溫度。在許多欠發達地區茶葉產區,面臨種植零散、加工非標、勞動力老齡化等問題,制約了整個產業的良性發展。
對此,新茶飲公益基金深入四川名山區、貴州湄潭縣、廣東梅江區等茶區,在名山區規劃建設3000畝綠茶綠色示范基地,發展智慧茶園和數字產業鏈,在湄潭縣推動“村集體+合作社+本地企業+政府”多元聯動機制,圍繞紅茶機械化采摘、商品化基地建設、調飲人才孵化等路徑打造茶葉供應鏈閉環,在廣東梅江區,依托烏龍茶資源優勢,推動加工設備升級與深加工產品開發,實施“產業村長”機制和人才振興計劃。
通過一系列系統茶產業幫扶舉措,一條貫通“種—采—制—銷”的價值鏈正逐步形成,并推動世代耕耘的茶農從產業鏈的“隱形”一環,蛻變為掌握發展新技能、參與價值共創的新農人和產業合伙人。
匠心傳承:技藝不是保存,是重回生產力
從沃土滋養出的鮮葉,到成就一杯好茶的精湛技藝,其間是匠心的接力。中國茶鄉,千年技藝薪火相傳,但當標準化成為主流,很多傳統制茶技藝被邊緣于市場之外。
新茶飲公益基金·鄉村工匠賦能計劃制茶技藝項目正是對傳統制茶技藝重回生產力的回應,通過挖掘四川、福建、云南、貴州四省200名制茶技藝鄉村工匠,開設“工匠學堂”,踐行“師帶徒”等形式,系統提升鄉村工匠在經營管理、品牌打造、市場拓展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助力其融入現代茶產業鏈,推動傳統技藝煥發新生機。來自不同產區的制茶人開始在課堂上用新的方式講述老手藝。他們不再只是守著茶桌,而是開始站上了產品的前臺。
行業擔當:以品質茶飲書寫中國茶文化
新茶飲的蓬勃發展,不只是風味與形態的創新,更深層地激發著一場圍繞中國茶的產業重構與文化認同。它既連接傳統茶文化的根脈,又承載面向年輕世代的表達方式。
新茶飲的“新”,不是顛覆傳統,是在茶原料上融入果香與奶韻,豐富味覺層次,提升健康品質,是在工藝上以標準化流程延展傳統技藝的表達邊界。這些探索,不僅為茶注入了時代的生命力,也為新茶飲公益基金的實踐提供了現實土壤與廣闊空間,公益因此成為一種由內而生的回應。
立足于“新”,反哺上游,篤行公益初心。新茶飲公益基金秉持助農核心方向,聚焦茶葉種植,關注芒果產業協同發展,支持鄉村人才賦能。原本分散的鏈條,正因公益幫扶的創新、技術手段的介入,逐步被整合進一個更具韌性與協同力的產業系統,每一位從業者都不再是隱身在流程背后的要素,而是這杯茶基礎:農戶的種植、工匠的制作、調茶師的演繹、消費者的選擇,共同勾勒出今天中國茶的流動圖景,書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中國茶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