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AI生成內容是否侵權?北京通州:美術作品知識產權聽證會開進藝術館
本報訊(記者簡潔 通訊員汪玫瑰 張帥)“犯罪嫌疑人修改的內容是圖片細節,未體現犯罪嫌疑人的獨創性,生成的圖片與原圖基本一致,屬于實質性相同的圖片。”近日,北京市通州區檢察院“檢·藝知產服務站”啟動活動在宋莊藝術創意小鎮以公開聽證會的形式拉開帷幕,檢察官對一起人工智能生成物侵犯著作權案的案情進行詳細講解。
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未經許可從網絡平臺下載熱門美術作品圖片,委托技術人員利用境外生成式大模型處理圖片,生成與原作品實質性相同的圖片,并制成拼圖通過網絡平臺對外銷售,且涉案金額達到入罪標準。目前,通州區檢察院以該犯罪嫌疑人涉嫌侵犯著作權罪向法院提起公訴。
聽證過程中,聽證員提出問題:“被侵權作品是怎么來的?若被侵權作品由人工智能(下稱‘AI’)繪制,犯罪嫌疑人又借助AI修改后銷售,這種行為該如何認定呢?”
“本案中,我們已向相關著作權人調取被侵權作品的全流程創作痕跡。該作品展現出了著作權人的智力成果和獨創性,在作品創作完成時,著作權便自動產生。”檢察官解答道,AI生成內容是否屬于“作品”,需要衡量生成的內容是否體現獨創性智力投入,如果能夠體現,則屬于作品。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通州區檢察院圍繞AI、生物醫藥、高端設備等核心技術,加強對高新技術、新興產業、文旅產業等領域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檢·藝知產服務站”作為通州區檢察院“專精特新知通車”知識產權檢察文化品牌的落地實踐單元,旨在搭建法治與藝術的跨界對話平臺,為藝術家提供事前風險預防、事后司法救濟等關鍵環節的定制化保護方案。
“通州區檢察院的這次活動貼近民生、緊扣需求,為美術作品版權保護注入法治動能,讓藝術家能夠心無旁騖地扎根藝術。”通州區政協委員田福良點贊道。(簡潔 汪玫瑰 張帥)
來源:檢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